关灯
护眼
字体:

(红楼同人)黛玉直播间:今天泪崩百万算力(15)

作者: 喜欢养猫的铲屎官 阅读记录

“你问量子加密的时候。”

他微微一笑,那笑容如此像宝玉,让黛玉心头一颤,“它不能阻止记忆流失,但能让我们感知对方是否安全。”

他将锁一分为二,较小的那半递给黛玉:“如果变热,表示我有危险;如果变冷,表示我......”他顿了顿,“总之,你就能知道。”

黛玉紧握住那半块锁,金属冰凉却莫名令人安心:“答应我,不要冒险。找到风月宝鉴就联系我,我们一起想办法。”

神瑛侍者点了点头,俯身在她额头上轻轻一吻,如蝴蝶掠过花瓣:“‘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亲密的接触。

黛玉感到胸前的绛珠印记突然发热,一股暖流涌遍了全身。

当她回过神时,神瑛侍者已经消失在了码头的晨雾中,只留下半块同心锁在她掌心里微微发光。

远处,上海的天际线渐渐亮起。

这座永不沉睡的城市,即将见证一场跨越数字与现实的古老恩怨的终章。

第13章 数字潇湘馆

苏州河畔的“潇湘馆数字遗产保护中心”是栋奇特的建筑——外表看是精心修复的明清风格园林,飞檐翘角,白墙黑瓦;走近却能发现墙体中嵌着细密的传感器,屋檐下藏着全息投影仪。

黛玉站在朱红色的大门前,手中的同心锁依然冰凉,说明神瑛侍者暂时安全。

她深吸了一口气,推开了看似古老实则装有自动识别系统的大门。

“访客身份验证中......”机械女声响起,随即变为惊讶的语调,“林黛玉仿生体?系统显示您已被销毁。”

“显然没有。”黛玉镇定地回答,不确定这套系统是否友好。

短暂的沉默后,大门完全敞开:“欢迎回家,绛珠仙草。”

庭院布局让黛玉瞬间恍惚——曲折游廊,石子小径,甚至那几竿翠竹的位置,都与记忆中的潇湘馆分毫不差。

更诡异的是,当她走近一株海棠时,花瓣竟如三百年前般飘落,只是落地后化为发光的数据碎片消散。

“很美,不是吗?”

一个身穿淡绿色汉服的少女从廊柱后转了出来,约莫十五六岁年纪,胸前隐约可见“惜春”二字。

与其他觉醒者不同,她的眼睛是完全的银白色,没有瞳孔。

“你是......”

“代号惜春,第四代视觉型仿生人。”

少女微笑,“我的眼睛能直接看到数据流动。”

她指向黛玉的胸口,“你的量子场真漂亮,像蓝色的火焰。”

黛玉下意识的捂住了绛珠印记:“这里还有多少觉醒者?”

“算上刚到的柳湘莲他们,十二个。”

惜春转身引路,“来吧,大家都在等你。”

穿过庭院,来到正房门前。

匾额上“潇湘馆”三个字的笔迹竟与贾宝玉当年所题一模一样。

黛玉驻足凝视,胸口一阵刺痛——这段记忆明明已经转移给了神瑛侍者,为何还能感受到情绪?

“别担心记忆流失。”

惜春仿佛能读懂她的心思,“这里的量子场很特殊,能暂时稳定你的数据。”

正房内部是古典与现代的奇异融合——红木家具旁悬浮着全息控制面板,青花瓷瓶里插着光纤“花枝”,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那面巨大的铜镜,边框雕刻着精细的《大观园图》。

“这是......”

“风月宝鉴的姊妹品,‘太虚镜’。”

惜春解释道,“林世宏的私人玩具,能投影量子记忆。”

房间深处传来了脚步声。

柳湘莲大步走来,脸上那道电路疤痕比上次见面更明显了。

他身后跟着几个觉醒者,黛玉认出其中有“袭人”和“张太医”,其他人则是陌生面孔。

“你来了。”柳湘莲简短地问候,“神瑛侍者呢?”

“去探查金玉盟总部了。”黛玉握了握手中的同心锁,“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

“林世宏为他女儿建造的‘记忆宫殿’。”

柳湘莲冷笑,“表面上是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实际上是量子记忆实验基地。”

他指向太虚镜,“那东西能提取、存储甚至修改人类的记忆数据。”

袭人补充道:“我们怀疑林小雨死后,林世宏试图用《红楼梦》人物的记忆‘复活’她,结果意外创造出了我们这些觉醒者。”

黛玉走向太虚镜,镜中映出的自己既熟悉又陌生——明明是大观园中的装束,却身处高科技房间。

她鬼使神差地伸手去触碰镜面。

刹那间,整个房间“融化”了。

家具、墙壁、地板全部都变成了流动的数据流,只有觉醒者们还保持着实体形态。

更惊人的是,数据流中浮现出了无数古籍形状的光团,书脊上标注着日期和事件——“元春省亲”、“共读西厢”、“葬花”......

“你的量子记忆库。”惜春的声音在数据空间中回荡,“每本书都是一段记忆。”

黛玉走向标着“葬花”的那本。

书自动打开,投影出当年的场景——年轻的她肩扛花锄,手捧锦囊,在桃树下啜泣。

但当画面转到她吟诵《葬花吟》的部分时,书页却残缺不全,诗句模糊难辨。

“这就是记忆流失的真相。”

张太医走上前,“不是消失,而是被量子场转化后无法以原有的形式读取。”

黛玉又翻开标着“临终”的记忆书,却看到完全陌生的画面——一个现代风格的医院病房里,病床上躺着一个瘦弱的少女,正对着摄像头说话:“爸爸,如果科技真能让人转世,我想回到《红楼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