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最高楼(302)

作者: 只今 阅读记录

“有什么办法呢?皇上也得服众啊。还说为了补过,要让楚王的幼子进宫来,收为养子。我知道只要这么做,楚王那头就会松口,不再揪着不放了。”皇后幽幽道,“这样的局面,我是万般不愿看到。只是如今身边竟连一个分忧的人也没有,偏偏父兄都不在京中。”

“奴婢很想为娘娘分忧,但又怕造次了。”温鸣谦说,“毕竟奴婢见识短浅。”

“我知道你是个聪明人,更要紧的,你是个局外人。”皇后说,“倒不妨说说你的看法。”

“那奴婢就斗胆了,”温鸣谦说,“奴婢想着不管皇上作何决定,都更要紧的是为了平息眼下的风波。娘娘也只能顺势应承,不过只要暗藏了后招,将来必然会有转机。”

“你倒说说有什么后招?”皇后听了她的话很感兴趣。

“奴婢见识粗浅的很,还请娘娘不要见笑。我是笨想着,无论到什么时候,只要手上有兵权,又有可借之势,便能争得到转机。

既然赵王世子必须要离宫,赵王也多半会被累及。倒不如以退为进,韬光养晦,更待时机。”

“你说的再明白些。”皇后的精神不由得一振,“让他退到哪里去?方能又掌兵权,又能借得上势呢?”

“北边,”温鸣谦说,“那里地势开阔,驻军数量又多,养马屯田都使得。若是赵王世子再能与分野王结亲,双方离得近,有事可一同筹划。岂不是好?”

“是啊,赵王若是留在京城也一定会被降职,手中的权利至少要削减三成。倒不如去塞北,既免去朝堂上的争斗,又能养精蓄锐。”皇后对于温鸣谦的建议很满意,但随即又想到了另一方,“可是赵王一旦离京,楚王必然做大。他既然已经和赵王撕破了脸,就必须要争个高下才成。他的幼子入了宫,一定有很多人倾向于他。这样的话,真有什么事情,赵王远在边陲,可是远水救不得近火呀!”

“所以为了制衡,楚王也必须得离京。”温鸣谦说,“楚王幼子入宫,他已经是得益的一方。可楚王幼子毕竟已经被皇后和陛下收养,还不是之前赵王楚王两位世子俱在宫中的情形。

为了避嫌起见,楚王也不应该继续留在京中了。历代皇家收养储君,都应该和生身父母断开才是。并不是我朝才有的规矩。”

“不错,他们的确不应留在京中,可又该调往哪里呢?怎么能保证他不会也学着赵王韬光养晦,另有所图?”皇后还是不放心。

“那就把他分配到有人监管的地方去,这人要陛下和皇后娘娘,您信得过的,且和楚王不可能勾连一体。”温鸣谦道,“这个地方必须不能比赵王离京更近,否则一旦有异变,绝不可让楚王占了先机。”

“不错,不错。”皇后连连称是,“你想的十分周到,难怪你的儿子是个神童,都说儿子像母亲的多,看来长安是像极了你呀。”

“皇后娘娘实在太过誉了,”温鸣谦红了脸,“只怕叫人家真懂谋略的听了是要笑话我的。”

“你也不必妄自菲薄,说句实在话,也不过是时事使然。有多少比男人强百倍的女子,只能困囿在闺阁之中。”皇后倒不免感叹了,“回头我就和赵王妃说一说,让她心里有个准备。”

第275章 不谋合

董太师终于回京,但因路上染了风寒,需要静养。

皇后听说了很是着急,忙命吴院判亲自到太师府上去诊脉。

又命于禄带了宫中的补品点心过去。

于禄天黑了才回宫,向皇后禀告道:“皇后娘娘勿忧心,太师只是轻微染了风寒并不打紧的,也是路途奔波想要歇一歇。

赵王的事太师已于路上尽知了,明日让国舅爷进宫来同娘娘您商量。”

皇后听了心下稍安。

第二日,皇后的哥哥董司承进宫来。

皇后先是问起董太师的病情,又问这一路上的情形。

到最后才说起应桐闯祸的事。

董司承说:“昨日妹妹到家里去哭闹了一场,父亲已然训斥了她,说她任性急躁,坏了大事。”

“也是我大意了,先前她当着我的面也隐约提起楚王那头。每次我都以正言压之,以为会没事的。谁想他们背地里竟然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皇后感叹道,“可不管怎么说,事情已经出了,只能想法子平衡。”

说着就把温鸣谦对自己讲的计策说了,问董司承:“不知这么行可使得?”

董司承听了就说:“娘娘聪慧,这倒与父亲想的所差无几,只要根基不毁,楚王等人不足为惧。”

皇后听了松了口气说:“既然这样,随后也该试探试探分野王的心意,看他是否还愿意与应桐结亲。只是端敏与我水火不相容,如今她又曲意逢迎契思和,我不好直接问她。”

董司承便说:“不如请长公主代为问一问,她和端敏公主总是能说得上话的。”

皇后却说:“偏偏长公主昨日已经离宫了,也罢,我再寻别人吧!”

又说了会儿话,董司承道:“父亲说了待他病稍愈,那时应柏也应该迁出宫去了,他会亲自上门探视的。楚王和楚王妃不管怎样也会给他老人家面子,后面的事情各自让步,也就是了。”

董司承离开后,皇后把于禄叫到身边,问他:“你说谁去替本宫探探端敏公主的口风呢?”

于禄挠了挠头说:“这么大的事,奴才可不敢乱说。”

皇后没好气的看了他一眼,于禄缩了缩脖子道:“奴才没用,求娘娘息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