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最高楼(388)

作者: 只今 阅读记录

董太师身边的一个大丫鬟过来接了去,将信皮打开,把里面折好的信纸拿出来递给董太师。

董太师慢慢打开,发现却只是白纸上面一个字也没有。

但他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抬起一双老眼看着那两个送信的人。

“太师,小人有要紧事禀告,不能写在纸上。”递信的那个人说。

“你们先都下去吧!”董太师依旧没有显出任何惊讶的神色,只是抬起手挥了挥。

那三个丫头便恭恭敬敬地退了下去。

“太师!”在房门关上的一刹那,这两个人跪了下去,“我们有个天大的秘密要禀告。”

“你们是谁的人?”董太师看着他们冷冷地问。

“小人不敢欺瞒,我们二人其实是惠妃娘娘的人。”那两个人匍匐在地上不敢抬头。

惠妃已经畏罪自尽了,现在人们都不称她的名号,只称她为陈氏。

“陈家满门尽屠,你们既然是陈氏的人,为什么不隐姓埋名躲藏起来?”董太师问,“到底是什么秘密让你们甘于冒如此大的风险来找我?”

“惠妃娘娘……陈氏是冤枉的!我们不忍心她含冤于地下。更何况她让我们去查的事非同小可,这件事与太师您与董家与皇后娘娘都有莫大干系。”

他们当然也知道陈家已经获罪,陈氏也以自戕。

按理说他们算是漏网之鱼,很应该从此销声匿迹,隐身于江湖。

可是这样虽然能够保住性命,却只能偷偷摸摸地苟活。

像丧家之犬一样惶惶不可终日。

与其这样,还不如把他们知道的秘密卖个好价钱。所谓富贵险中求,以他们如今的处境,想要翻过身来必须得挺而走险才成。

“到底是什么事?你们且说来听听。果如你们所说,老朽我是绝不会亏待你们的。”董太师人老成精,他觉得这两个人说的不像是假话。

“是这么回事,那还是五月的时候,惠妃……哦,不,是陈氏,那时她与大公主在玉贞观打醮祈福。

是胡总管找到我们,说让我们去霜溪查一些事情……”那人急急说道。

“莫慌,坐下来喝口茶。”董太师语气温和,“你们这一路想必十分辛苦,又担惊受怕。到了这里只管放下心来,慢慢地说。”

第354章 事可疑

那两个人听了董太师的话感激涕零,只是虽然站起身却说什么也不敢坐。

“陈氏叫我们查的人就是皇后娘娘身边的温鸣谦,当然,小的们回京就听说这温鸣谦如今已是宫里的温贵人了。”

“陈氏为什么要查她?”董太师当然知道温鸣谦,也曾经见过她几面。

印象中温鸣谦恭敬知礼,很合皇后的心意,还有个神童儿子,其余的便没有了。

不过董太师也知道温鸣谦这人不简单,一定是有心机的,否则也不可能到今天这地步。

“惠……陈氏叫我们去查当年温鸣谦从京城去霜溪,是在哪里生下的孩子。以及他们身边那个张妈,究竟是哪里人?十年前,她又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查这姓温的,可既然让查了,那便只能奉命行事。

我们先是到了霜溪,那里有不少人认得他们。我们查了几日,知道温鸣谦并不是到霜溪才生下孩子。当年她是在路上生产,等到霜溪的时候,那个张妈就已经陪在她身边了……”

其中一个说到这里,忍不住咳嗽了两声。

另一个人连忙接上:“而且当年那个张妈不像现在这么胖,反倒是个瘦子。只是一开始不怎么见人,深居简出的。霜溪街上有个卖针线的老妪,走街串巷谁都认得。她说这张妈当初操的是京城口音,后来才慢慢改了。而且……而且她怕不是个女人,而是假扮的。

因为这老妪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只觉得她骨节粗大,声音也怪,而且她是没有耳洞的。此后半个月过去,又见她的时候,她却穿了两个耳洞。

一来这世间的女子很少有不穿耳洞的,何况哪有四十几岁才穿耳洞的人呢?”

董太师听到这里也不禁微微皱起眉头来。

一个不像女人的女人,操着京城口音,深居简出避人耳目,只能说明她身份可疑。

“我们还要往下查,却没想到那个卖针线的老妪突然死在了河边。最后我们也差点儿遭了毒手,很明显有人不想让我们再查下去。

不过好在我们两个还算机灵,假死逃过了。不过也不敢在霜溪停留下去,就从那里出来,逆着温鸣谦他们当年的路线走。

结果发现,他们所经行的地方竟与当年沈芙步月归所到之处重合……”那人说到这里忍不住吞了口口水。

“当初我们也在奉命追捕的禁军中,所以认得。想来陈氏叫我们去查,也是考虑到这点。

还记得当年我们一路追到涂县的破庙,发现那里有妇人生产的痕迹。随后又往北追了三十里,将步月归等人围住了。随后的事便也不消多说了……”

“六底我们在云阳驿收到飞鸽传书,是胡总管发的。上头说他们败了事,让我们千万别回京。还说若是查到张妈是尉福的确切证据,要想办法告诉太师。

我们两个记得当年有人穿着尉福的衣裳跳了崖,摔得面目模糊,无法辨认,当时便认定了是尉福。但现在想来那卖针线的老妪所描述的张妈当初的样子简直与尉福如出一辙。

随后我们又在那里遇见了一个放羊的人,他说当年朝廷的人走后他在山崖下放羊,捡到过半个木牌,想要拿来换钱,却没有人愿意买,他便一直撂在箱子里。我们看了,是宫中侍卫的牌子,虽然不全,只有李秋二字,也知道是李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