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乘法表(62)

作者: 又灯 阅读记录

一个月前,李曼迪就收到了裘时取消入学名额的申请, 奈何行程太满无暇顾及, 只好单独给他交了留位费, 准备趁这次回国彻底解决困扰她多年的心头病——关于裘时口中那位并不存在的“好朋友”。

李曼迪自知不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在遭受婚姻和裘家人的双重背叛后, 她甚至不想承认自己是一位母亲。

母亲总是意味着牺牲。

为了孩子忍一忍, 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些人都是这么劝她的。

李曼迪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再被孩子捆绑, 所以尽管这些年她有过很多段婚姻,裘时都是她唯一的孩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李曼迪并不认为自己有必要和这个小孩培养感情。

她远走他乡多年,期间从未参与儿子的成长。裘时什么时候开口说话,什么时候学会走路, 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没有妈妈……这些琐事她都不知道, 也并不关心。

直至裘家人相继离世,李曼迪才不得不出面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

像是被迫接手一个烫手山芋。一个甩不掉的累赘。

想起那些不体面的过往, 李曼迪起初并不乐意回国。

她不喜欢这座城市。她厌恶这座城市。

她憎恶所有与裘家相关的人事物。

更不想为曾经的错误选择承担任何责任。

李曼迪知道, 只要签了那个字, 她就要再次成为一个母亲, 成为众人肆意讨伐的对象, 成为一个理所应当的牺牲品。

凭什么?

可当看到葬礼视频上那个瘦弱无助的小身影时, 李曼迪还是心软了。

她第一时间飞了回来, 用最快速度办完所有手续,准备在冬天到来前把裘时带去澳洲开启新生活。

南半球正好是初夏, 天气特别好,正是去户外看野生动物的好时机,小孩子一定会喜欢的。

意外的是, 裘时拒绝了她。

裘时说他最好的朋友还在这里,他哪儿也不去。

可李曼迪来回打听了一圈,申经街附近根本没有人见过儿子口中的那位“好朋友”。

他明明没有朋友。

没有任何朋友。

李曼迪吓坏了。

她一度认为这孩子被他爸养出毛病了。

毕竟那个姓裘的除了泡男人什么都不会,裘老爷子才去世短短几年,他就把家产败了个精光,甚至连孩子幼升小的时间都能错过,导致裘时一直比同班孩子大一年。

要不是有杨老师帮忙看管,那一整年没书可读的日子还不知道会闹出多少祸事。

就更别提换季过敏突发寻麻疹的应对办法了。

那个姓裘的可能到死都不知道养孩子还能遇到这种问题,完全是个睁眼瞎。

不仅保不齐裘家的产业,连自己的小命都丢了,李曼迪也不知道还能指望他什么。再加上那些数不尽的流言蜚语,根本没有任何家长能放心让孩子和她的儿子交朋友……她儿子根本就没朋友!

李曼迪紧急联系了各大医疗机构,各项权威专家,在国内外给裘时同步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生怕这孩子出现幻视幻听等抑郁病症。

每每想到这里,她都极度后悔自己作为一位母亲的失职。

李曼迪甚至做好了放弃事业的准备,决定交接好手头工作就立刻回归家庭,一心一意陪伴孩子成长。

说不上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所有报告都显示这个小男孩头脑清醒,逻辑明晰,尽管偶现轻度焦虑症状,但也符合青少年时期向外探求的正常状态,远远没有达到病态标准。

可那个不存在的“好朋友”呢?

真的不是幻觉吗?

没有人知道答案。

大家只当那是孩子不愿离开故土的借口。

在医生与好友的几度劝说下,李曼迪最终还是同意了儿子的诉求,让他继续留在国内学习生活,维持现状直至成年。

尽管那是一个谎言,尽管李曼迪不喜欢谎言,她也必须接受。

她需要时间和儿子培养亲密关系。

于是李曼迪与杨老师达成了托管协议,又挨家挨户拜访了学校里比较闹腾的同学,希望他们在课余时间能和裘时交个朋友,尽可能热情地。

朋友变多了,总不至于还要靠谎言来掩饰孤单。

她儿子太孤单了。

李曼迪心中有愧,于是她每个节假日都会回国,也不再错过儿子的任何一次生日,希望能尽己所能弥补过去错失的那些岁月。

直至被少年严肃叫停。

裘时依旧不愿与她亲近。李曼迪表示理解。

她小心翼翼地说出了自己的期待——希望裘时高中毕业后能来澳洲念书,希望他遇到困难愿意与自己沟通,希望他可以像其他小孩那样撒泼打滚……

裘时同意了。

当然,除了最后一条。

于是节日聚餐变成了跨洋祝福,庆生聚会变成了定制蛋糕,一切为了培养母子感情的枷锁都在不影响原有轨迹下极致简化了。

值得庆幸,也同样值得感激。

尽管裘时每次都像完成任务般将大段信息复制粘贴,李曼迪也看得乐此不疲,并给她不缺钱的宝贝儿子送上巨大一个新春红包。

母子俩终于找到了久违的平衡点,谁都不用委屈求全,只凭血脉就能在地球两端紧密联系着。

李曼迪原以为生活会这样平静地过下去。

她在生意场上厮杀惯了,时不时还真需要这种无价的慰藉。

当母亲的感觉……好像也不赖?

每每想到儿子明年就可以来澳洲上学了,未来也会一直陪她在这里定居,逐渐成长为她生意场上的左膀右臂,李曼迪谈判的声势都柔和不少,并主动把最后一段婚姻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