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别慌,天选打工人了解一下(677)

作者: 肖肖的鱼 阅读记录

县令也怕这些人闹出个什么,回头冲进城镇。

那饿急的人,谁也不知道会做出什么。

于是,窦小豆他们在这里停留第五天的时候,衙门的人在官道旁设了一个救济粥棚子。

每天一个人能去领一碗粥。

粥棚子设下第二天,旁边又多了一个登记户籍的。

愿意留下来,在这里落户的,就需要登个记。

登了记,就能得到一块宅基地,还有两亩地。

窦小豆得知了,赶紧带着一家老少去登记。

官府想着这一块虽然靠近官道,可是地都不好,全都是山林。

就算有人留下来,给两亩地,回头开荒开出来了,那也是要交税收的。

收成好,还能给他们县里创收。

收成不好,也损失不了什么,反正都是深山老林的,荒着也就荒着了,还不如拿来安抚这些难民。

而且,这些山林土地,也全都是县里的有钱人出的。

一个个为了自己的安全着想,出点地怎么了。

所以,不管怎算,官府都是没吃亏,不光没吃亏,还得了利。

毕竟,这钱是县里的商人出的,名是他们官府得的。

至于送的两亩地,这个就靠运气了,纯粹就是官府随意圈画的。

拿着新的户籍,还有地契,窦小豆没什么反应。

不过两个儿子已经咧着嘴开始笑了。

窦小豆先去看了自家的地,在河对岸,全是沙石,还有一部分是林子。

官府画的宅基地,就在地的旁边。

窦小豆逛了一圈,就带着两个媳妇把宅基地收拾出来。

两个儿子就开始搬东西。

现在河岸两边都忙得热火朝天的。

之前搭的草棚子,也拆了,全都挪到这边。

只需要重新搭起来就行了。

第474章 逃荒路上(4)

窦小豆也开始清理原主留下的东西。

拉着一家老小开了一个会。

“从现在起,我们也在这里落户了,明天老大媳妇和老二媳妇,你们把地里的草能收拾的都给收拾出来,之前家里还有点银两,我明天上镇里去买点粮食,还有种子。”

“老大和老二你们明天就去河床捡石头,回头我们砌房子。”

有了地,他们一个个都像是漂浮的水草,突然扎了根,一下稳定了下来。

除了他们,其他人也都睡得很安稳。

几个月的逃难,总算是安稳下来了。

不用担心下一顿在哪儿。

不用担心会被渴死,饿死,会被累死在半路。

第二天一大早,窦小豆就提着篮子过河去镇上了。

现在河床没多少水,还能直接从河上走。

可是以后呢。

干旱过去,这水涨了起来,那他们河这边的,出行就麻烦多了。

不过这会儿大家还是更关注生存问题。

窦小豆换了一身算是干净的衣服。

交了两个铜板的进城费,就在镇上逛了起来。

就因为这两个铜板的进城费,一时半会还真是拦住了大部分难民。

进了城就直奔去粮铺逛了逛,然后又去了当铺。

拿了两个分量十足的银镯子。

换了十两银子。

原主身上就只有二十几个铜板,没点钱,她心里就没底。

农具这些他们都有,是逃荒的时候带着一块的。

除了家里那些大件,基本能带走的都带走了。

在城里逛了一圈,了解了一下情况,就买了二十个烧饼,自己则吃了五个大肉包子。

装模作样的拎着篮子往回走。

在过河的时候,她从空间里渡了十斤糙米,还有十斤高粱米。

以及两三包用油纸包着的菜种。

九月份,种粮食也来不及了,还不如种点菜。

得亏这边靠西南,不算是北边,冬季虽然也会下雪,但是没有北方那种大雪封山。

这天晚上,一家子总算不是吃味道怪怪的栗子野菜糊糊了。

而是吃的杂粮糊糊。

第二天开始,全家都忙活了起来。

做饭的活儿,就交给了两个孩子。

窦小豆开始打土胚。

她虽然没有打过,但是她有原主的记忆啊。

自然知道土胚怎么弄。

两个儿子每天就挑石头回家,有时候也会挑沙子回家。

忙活了两个月,他们也算是住上了土坯房了。

四间房,正房两间,左右一边一间。

窦小豆就住正房,两个孙女住一间,左右两边就给两个儿子儿媳。

回头他们生了孩子,也能在旁边继续建房子。

还用石头混合泥土沙子弄了一个围墙。

院门进来右边就是草棚子搭的厨房,左边就是柴火棚子,院墙根已经堆满了柴火。

至于茅房,就在后院。

还有不少的土胚,回头再去弄点石头来,就能再砌一个猪圈。

至于家里的床还有桌子这些,全都是两个儿子自己砍树做的。

窦小豆在一旁指点。

还别说,经过窦小豆指点,两人都手艺还是很不错。

他们这边刚住上新房,就有不少人来找两兄弟,想让他们帮着打点家具。

两兄弟可高兴了,这样一来,他们就能靠着手艺挣钱了。

两个儿媳妇也很高兴,只是高兴过后,这挣的钱,怎么分配?

一扯到钱,两个媳妇也都有了自己的小心思。

窦小豆一看她们那小眼神,就知道在打什么主意。

干脆她也不想扯这些皮。

于是晚上又拉着一家人开始开家庭会议。

“咱们现在也算是安顿下来了,老大老二也有了手艺,以后日子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