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快穿:我的宿主是个渣(157)

作者: 慢半拍 阅读记录

说着,她看向师攸宁:“公主觉得如何,可能给哀家这个面子?”

师攸宁摇头:“太后娘娘,宫里的事情茵茵还不大懂,您和陛下决定就好。”

她面上做懵懂不知样,可心里却对自己才进宫,太后便给自己设下这一巨大的陷井而无语。

寿昌宫是历代太后居所,寿康宫则是皇后寝殿,她日后住在太后才能住的寿昌宫,不被言官的吐沫星子淹没才怪,可寿康宫,看样子太后是万万不会搬的,自己日后进了宫却不能住进皇后本该的居所,这样一个连住所都不能维持的皇后,宫里头的人能服气才怪。

不过,若是被逼急了,那自己就赖在明德殿好了,帝后共居一宫,不知太后会不会将鼻子都气歪了,师攸宁心道。

在太后殷切切的目光下,萧引之最终点了头:“母后的意思,儿臣明白了,儿臣富有天下,母后所求不过一殿宇,儿臣哪里有不答应的道理。”

目的达成,太后心情甚好的拍了拍萧引之的手背:“我儿有心了,哀家知道你对公主钟情已久,哀家会好好教导她的,在这寿康宫中住着,也必定不会让她受一丁点的委屈。”

这话的意思,却是要将楼茵茵留在寿康宫。

其实,不论是以师攸宁如今一国公主的身份,还是即将成为皇后的尊贵,她在宫中留宿时独居一宫,是应有的待遇。

这感情牌打的也忒溜了,师攸宁心道,不过和太后住一起,还是不要了,虽然在这宫中斗智斗勇是免不了,可在吃住这一块,她却还是想能做得了主的。

如此,只能让萧引之想想办法了。

却说萧引之应道:“那便暂时辛苦母后了。”

因为心情好,太后竟忽略了萧引之答应的话中,那“暂时”两个字。

暂时是多久呢,可能是一两个时辰,也可能是一两日,或者两三月,端看说的人是如何想的。

太后心愿得成,母子两个又说了些闲话,对萧引之要带师攸宁在寿康宫附近的御花园走走的事,半点都未做阻拦。

宫人里头自然有太后的人,可即使脖子伸的再长,半点都未听到前头的两人说了什么,只那说话、走路的模样,看起来倒不像是陛下和臣属,反倒像是两个身份地位对等的人一般。

寿康宫中,吴惜君道:“姑母,您让出寿昌宫的事,惜君是明白的,可为什么要让她留在寿康宫呢,若是有个万一,陛下岂不是……”

“傻丫头,有她在,陛下必然时常过来,岂不也是你的万一?”太后缓缓道,说话的模样作态,哪里有方才萧引之这个帝王在时的憔悴与低迷,又道:“再者说,两个月的时间,这宫里头的事谁说得清,这寿康宫,进来容易,到时候……”

“姑母!”吴惜君大为感动,比起为了国公府,只知道推出女眷去求富贵荣华的父亲,眼前的姑母才是真心为自己考虑的。

第144章 口出恶言

进来容易出去难么?

因为龙凤册打的小报告,师攸宁对吴惜君姑侄二人的话早听在耳中,心头冷笑,这地方,你便是求本公主呆,本公主也未必看得上眼!

萧引之走后,太后便直接指了吴惜君陪伴师攸宁在寿康宫的安顿之事。

比起吴惜君面上光的疏漏来,倒是那位为师攸宁说过好话的钱姑姑忙活的更殷勤些。

入宫的不好处,大约是规矩都是旁人定的,师攸宁只有遵从的份,不管愿意不愿意。

卯时初(早上五点)请安,而后便不停歇的学规矩,午膳回寿康宫的偏殿用,小睡片刻,下午又是学规矩,亥时请安后才准许回自己住的殿中,规律是真规律,可师攸宁觉得,自己再这么下去,变成行尸走肉的日子可就不远了。

在师攸宁暗自苦恼,正盘算着不然干脆装个病歇两日,又想起萧引之私底下对自己说过的,知道自己住在寿康宫不自在,不过几日便会想法子让她迁宫的事,便暗道不若再忍耐几日。

寿康宫正殿里头,太后和吴惜君正用晚膳,不过姑侄两个的兴致都不怎么高,因为才短短四五日,教楼茵茵规矩的嬷嬷便回禀,那位楼月国公主天资聪颖悟性颇佳,旁人要三四个月才能学出来的东西,她听人说一遍便能做的有模有样,恐怕再过几日,自己便没什么可教她的了。

可这这些人哪里知道,师攸宁已做了两世的皇后,虽然不同的世界规矩礼仪有些差距,可不过是大同小异罢了,她闭着眼睛都能高贵端庄的起来。

太后闻言,冷冰冰的道:“既然规矩学得好,那便好生修修心!”

于是第二日,师攸宁上午照样儿学规矩,可下午倒改成了为太后抄写佛经。

只是不成想,便是抄经也不安生,才坐在小佛堂中没半个时辰,寿康宫总管太监李量便气势汹汹的闯了进来,后头还跟着是个小太监。

李量便是曾经去驿馆传召师攸宁,却被师攸宁一顿说教骇走的那位,他这会儿阴阳怪气的看着师攸宁,脖颈往佛堂外一扬:“公主殿下,太后有请,您这便跟奴才走吧!”

师攸宁端坐不动,仰脸问:“李公公还知道自己是个奴才?本公主看着,你却是连问安都不会的!”

李量不自在的挪了挪步子,心中却想自己有太后撑腰,有什么好怕的,喉咙中挤出几丝冷笑来:“公主到底是外头小国来的,怕是不知,在这大楚的王宫里头,有些事,主子还得求着做奴才的呢。”

“你这话倒是新鲜,我记住了。”师攸宁也不生气,只目光略过他身后跟着的四个小太监:“怎么,本公主若是不走,你们这是准备动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