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夫君黑化前(双重生)(71)
“只是孤念着,太康路远,一去便是几月,快些也要明年春时才能回来……不如先让你们二人在京中完婚,他此一去,府里也能留个相照应的人。”
姜满心头一震,下意识侧首,看向洛长安。
洛长安的神色同样凝重着,显然,皇上此番言语并不是他的意思。
姜满心下思量,思及长公主离开燕京时说过的话,又想起从前来。
皇上允准洛长安前往太康,又想让她二人尽快完婚,莫不是已知道长公主所言的军权,心有提防,怕洛长安只身在外不受控制,会生出事端?
所以才想用婚约留她在燕京,做洛长安在京中的桎梏。
第37章
姜满心知她不能就这样应下,正斟酌着推拒的话,外面忽而传来一声通传。
“陛下,太后娘娘到了。”
通传声入耳,太后扶着刘姑姑的手缓缓走进来。
姜满退至旁侧,与洛长安一同行礼。
“太后娘娘万安。”
“孙儿见过皇祖母。”
太后也穿着一身常服,发髻上坠着几只素净的金簪,她的面色仍恹恹的,比姜满秋狝前所见更疲倦了。
她朝二人瞧了一眼,道:“平身罢。”
“太后来了。”
皇上开口问候,关切着,“太后自皇妹回太康后始终病着,如今可大好了?今日来孤这儿,是又有什么请求?”
太后摇摇头。
“是有件请求,不过不是对皇上,是对这孩子的。”
她转头,曲指点一点姜满的方向,“哀家听闻她今日入宫,本在寿安宫等着,不想左等右等,皇上倒先将人劫了来,哀家只好来你这儿寻人了。只是哀家来时刚巧听着,你打算让这两个孩子完婚?”
皇上点头:“是,孤确有此意,想来这也是太后您一直所愿。”
“自然,自然。”
太后笑的慈蔼,“哪个祖母不希望自家小辈和和美美,哀家自然也盼着他们早日完婚,相互扶持。”
不知是不是姜满的错觉,太后言罢,皇上的面色似乎沉下几分。
太后浑然不觉,抬手,命刘姑姑呈上一摞写满经文的纸张。
“只是哀家还有一愿,当年在太康,哀家住在栖云寺中三月,为国祈愿风调雨顺,如今早到了还愿的时候。哀家提早抄了万卷经文,却因身子欠安无法亲自前去,这些时日心里总记挂着。”
她又道,“哀家与姜家小姑娘相谈几次,她是个有福缘的,哀家本便中意她代哀家前去还愿,刚巧听闻洛宁要去太康,如此,他二人完婚后一同前去,岂不是更好?”
皇上久久没有应答。
姜满在旁听着,转头看向洛长安。
太后口中说着刚巧,却哪里有那么多巧合,今日亲自来御书房,大概就是为了她二人能一同前往太康。
事有转机,她看着洛长安,递去一个眼神。
洛长安心领神会,蜷了蜷指节,却没有动作。
姜满看着他,好似猜到了他的意图。
洛长安心中本就念着婚约,此时默认下来促成此事,简直是顺水推舟。
可她不能。
姜满咬咬牙,正打算跪地请求,身侧人却先一步跪了下去。
“陛下,皇祖母。”
洛长安跪在她身侧,嗓音滞涩,“臣以为,臣与姜满此时完婚,为时尚早。”
两道目光同时望过来。
皇上的眼中微有诧异,太后同样满面不解。
“臣的确心悦姜满,也正因此,臣以为此时提及婚事,实在太过仓促。”
洛长安神色坚定,郑重道,“臣珍重她,所以想得她全心所愿,亦想许她一个准备完全的礼,而太康一事迫在眉睫,眼下实在不是完婚的好时机。”
话音落下,姜满双膝一弯,同跪在他身侧。
她顺着洛长安的话道:“臣女与三殿下所想相同,亦以为国事为重,儿女私情为轻。请陛下,太后娘娘再做思虑。”
屋内安静了一会儿。
许久,太后叹息一声:“皇上,哀家瞧这两个好孩子顾全大局,他们既都有此意,也算是心有灵犀,不如依他们所言。”
皇上却不说话,神色沉沉,不知在想些什么。
姜满小心观察着皇上与太后的神色,余光捎带着留意了下洛长安。
太后和洛长安的主张与皇上的相左,眼下沉默虽正常,这样的气氛却十分古怪。
在洛长安与她提及过去的只言片语中,洛长安口中的‘父亲’显然是个温柔而宽宥的人。
如今的皇上虽然面上温和,与她交谈时亦如大多长辈那样,用的是纵着她、哄着她的语调,可这一切却似乎只是他面对他人时下意识的习惯,并非是他的真意。
至于皇上的真意……天威难测,不知是不是因皇上身在高位的缘故,姜满从未见他流露过丝毫,也无从捕捉。
这与她从洛长安那儿听来的,对皇上的认知是极为不同的。
而眼下,姜满瞧着这几人,便又会想到秋狝时见到猛虎伤人时,洛长安的反应。
他们这三人不像是母与子,不像是父与子……甚至不像是君与臣。
御书房沉在一片寂然里,直到外面又传来一声通传,空气中的尘埃好似才重新开始舞动。
郑贵妃端着只
瓷盅走进来。
似是没想到御书房里有会这样多的人,她怔然一瞬,弯身向太后与皇上请安。
礼罢,郑贵妃上前,将瓷盅放在案头。
“秋时燥气重,妾听陛下近日偶有轻咳,为陛下煨了雪梨送来。”
她嗓音柔柔的,轻点了点瓷盅,又转身去扶太后,“今日的天气很好,娘娘出来走动,可是身子好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