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地有盛意,山水总相逢(52)+番外

作者: 史今朝 阅读记录

“但我想告诉您的是,您别抬举我,我自我认知很清晰,我从来不敢把自己当成电视剧的女主,我也从来没觉得自己有那个幸运可以被谁拯救。”

“我从没做过飞上枝头变凤凰的美梦,我对电视剧意淫出来的悬浮世界也不感兴趣,再完美都不感兴趣。”

“我在意的,是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

“说实话,面对这份感情,我也退缩过,犹豫过,您顾虑得没错,我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可是他太好了,让我不舍得就此放弃,所以我会好好经营这段感情。”

“但您放心,我从来没想过要把他绑在我身边,他要是愿意走,我肯定不会挽留,我更不会要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她就这样,不动声色、不卑不亢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陈怡柔一路听下来,忽然觉得自己的有些结论,或许真的下得有些武断。

“刚您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我也冒昧地占用您一点宝贵时间,给您讲个故事吧。”曲柔看了眼窗外的寒冬,嗓音低缓的开口,“您应该没在南方过过冬吧,即使有应该也是在有空调或者有暖风的地方吧,但我不是,我们家之前就是个小平房,上学的教室也是差不多的模样,没有什么取暖设备,冬天的时候甚至会漏风,再加上南方冬天特别湿冷,所以,大家都特别不喜欢刮风,因为身上那种又冷又黏的感觉特别难受。”

“但是我喜欢,因为风一来,吹得我脑子特别清醒。”

这样,她就可以多读一页书,多向自己的未来,迈上一步。

陈怡柔在听她讲述的时候,目光无意一瞥,看到了她刚才带来的那份礼物。

看包装,应该是一件陶器。

陈怡柔看着,恍然就忆起,当年因影视环境喧嚣浮躁,她毅然离开电视剧市场,转身便投入了纪录片的浪潮。

时光历历,她确实过目过太多优秀作品。

其中,有个纪录片叫《如果国宝会说话》,里面讲述了一件文物,叫陶鹰鼎。

她到现在都还记得开篇那段直击心灵的文字:“陶,出于土,而练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便成了器。”

“陶,是时间的艺术,太干则裂,太湿则塌。”

这些话浮现在脑海的时候,陈怡柔说不清为何,就是恍然觉得,眼前这个姑娘,像极了她带来的这件陶器。

她从湿润的南方一路北上,在这里寻觅、拓荒、扎根、生长,集所有风霜雨露,将自己打磨得恰到好处。

不干不湿,不卑不亢。

曲柔讲得真诚,也不在乎结局。

殊不知,有些成见,已在她的讲述里,悄然瓦解。

最终,将陈怡柔思绪从纪录片里拽回来的,还是曲柔的声音:“说实话,我之前也不喜欢我的原生剧本。”

它厚重,粗糙,布满风霜和镣铐。

可它也质朴,纯然,蕴着晴朗和富饶。

正是这段只有她走过的路程,打磨出了她的独特气质。

她大胆行走于天地间,不尖锐,但也从不弯折。

这场对话,终究还是以她的故事启程,以她的故事落幕。

陈怡柔到现在都还清楚地记得,她反驳她的那番话。

她的反驳,从不动怒,却总有力量:

“我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避风。”

“所以,我从来没想过,找谁做我的避风港。”

这世界这么广阔,来这一趟,只为了找个人避风多无趣。

我不仅不惧风来,还要与之共舞。

遇逆风便执炬,遇顺风则扶摇直上九万里。

与凛风抵抗,与清风共航。

以及——

永远永远,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第15章 “她的心无疚”

她说话时, 那一盏清澈又坚定的眼神,陈怡柔到现在都记得。

最终,将陈怡柔思绪拽回的, 还是她手机的提示音,提示她新进来了一则微信消息。

陈怡柔拿起一看,心思瞬间翻涌。

她也是在机缘巧合下,通过浮溪南才知道曲柔原来是宋知守的学生, 于是便拜托她在政法大学当教授的朋友问了一下曲柔的情况。而现在,她朋友发来的聊天截图里, 宋知守就评价了一句话:

【在我的评价体系里,比她优秀的人,没几个。】

她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为昔日爱徒保驾护航。

可殊不知, 被她给予高度评价的得意门生正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

此刻, 曲柔就站在离陈岩庭不远的几步之外, 心思轻颤。

昨天,面对无礼的挑衅,她能云淡风轻地四两拨千斤;面对亲人的考验,她能不卑不亢, 语气铿锵。

可现在, 她却慌乱得不知该如何是好, 满脑子都是他刚才说的那句:“谈瀛洲对她女朋友好, 也是基于等价交换?”

她没想到,她掩藏了一整个青春期的秘密,一个除她之外只有周密略有耳闻的秘密, 一个连故事主人公都没有看穿的秘密, 就这样被他看穿。

但最令她疑惑的, 是她在记忆里筛来筛去,都没能找到自己在他面前提及这个名字的痕迹。

看她心底慌乱,却默不作声,陈岩庭莫名感觉一阵心疼。

终究,还是没舍得追问,而是不着痕迹地改了口:“我怎么知道什么?知道谈瀛洲对他女朋友好?听胡君生说的,怎么了?”

“啊?”曲柔一愣,没想到他原来是这个意思。

“没事。”她摇头,轻轻回了句。

陈岩庭见状,直接将此事翻篇,朝她摆了摆手:“快去拿行李,等会儿该误机了。”

上一篇: 所有人都在劝我离婚 下一篇: 港夜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