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是咸鱼[快穿](51)+番外
——但是再打下去,又输了怎么办?若是早听他们的话,送些粮食金银出去,吉屏、善谷根本不会失!
沈永和仿佛没听到他们的争论与私语,他接着道:“北境幸有燕将军镇守,暂寸土未失,可形势也不容乐观,伤亡可谓惨重。飞虎卫回防,洛阳大军也到了长安,朕打算让江铖率领他们,带着粮草北上支援。”
朝臣们弗然色变,尤以坚定拥护他的那批臣子表示得最为激动:“不可,陛下不可啊,中枢防卫空虚,若是有个什么万一,后果不堪设想!”
“您是天子,万金之躯,如何能置身险境啊?”
沈永和耐心解释:“成王已死,藩王们人心惶惶,不敢有异动,各地又有驻军在出不了大乱的。”
这当然说服不了他们,朝臣们纷纷跪地:“请陛下三思。”
“不必再劝,朕意已决。大齐可以亡,但华夏不能有失。”沈永和语气蓦然染上几分沉重:“大齐若亡于朕手,朕当发覆面,口中塞糠,以告先祖。尔等都是国之柱石,无论后继者谁,只要能收复失地,善待百姓,便不失一代明君,请诸位爱卿无需顾念朕。”
仿若至穷途末路的悲怆一下子遍布整间御书房,反而爆发出令人震撼的决心与生命力来。
如果连身为皇帝的沈永和都做好宁可身死也要拒异族于国门外的决心,他们身为臣子,又怎么能拒绝呢?
九州先是一体,而后才属于齐朝。
于这驰魂宕魄中,萧予辞一丝理智尚存,他敏锐察觉到一丝不对劲之处:“为何是去北境?那东边呢?”
第30章
不太对劲。
明明听起来, 东境的情况更加危急才对。
沈永和为北境都做好了搭上长安破釜沉舟的决心,萧予辞不信东境他就毫无准备。
“东境……”沈永和沉声道:“朕欲封沈明烛为兵马大元帅,总领军政, 亲赴东境前线统领战事。”
朝臣们愣了一下,“什么?”
待反应过来后便是激烈的反对:“陛下不可啊,请收回成命!”
卢涵林在这短短时间嘴里急出一个燎泡,“大齐没有兵马大元帅一职的先例,此举有违祖宗之法,万万不可啊。”
相比起此刻沸反盈天的场面, 才知方才对苏千慕的反对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不论原本是何立场,在这件事上朝臣们忽然空前团结。
对沈永和忠心耿耿的朝臣不希望沈明烛拥有统率天下兵马的权力, 不自觉偏向沈明烛的朝臣则不希望他以身赴险。
“陛下!”素来从容的萧予辞都骤然变了脸色,他上前一步, 目光焦急。
沈永和抬手示意, 他威势仍在,乱糟糟的御书房安静了下来。
沈永和沉声道:“朕坐在这里,就已经有违祖宗之法了, 不差这一点。”
而后他看向隐隐以萧予辞为首的沈明烛的拥趸, 意有所指道:“朕给你们方便, 现在,该轮到你们给朕行方便了。”
萧予辞猛然抬头,心知沈永和已经下定决心,无力回天的绝望感扑面而来,叫他身形晃了晃,险些站不住。
沈永和如他们所愿不追究苏千慕杀了成王,作为回报,他们不能干涉这个让沈明烛上战场的决定。
这当然不公平, 他们会帮苏千慕全看着沈明烛的面子,沈明烛才是根源,是一切的心之所向。
与沈明烛比起来,莫说是苏千慕,任何人都不值一提。
所以你看,这是一个完全不对等的交易,萧予辞本该义正辞严地驳回,为之论辩,为其据理力争。
可他依然感到绝望,因为他近乎悲哀地意识到,他改变不了结果。
——沈明烛自己一定会愿意的。
哪怕他有办法让沈永和收回成命,却没有能力动摇沈明烛的想法。
“事情就这么定了,诸位爱卿各司其职,下去去办吧……萧予辞,你留下来。”
已受冷落许久的萧左相似有复宠之征召,但这些往常比猴还精的朝臣却没有心情关注,草草行完礼便相携着退了下去。
萧予辞失魂落魄地站在原地:“陛下想和臣说什么。”
“不,是你来说。”沈永和审视地望着他,冷声道:“你究竟瞒了朕什么?当初你说要等过了秋天,朕不愿等了,你现在就说。”
萧予辞仿佛疲惫到了极点,无力道:“二十六载光阴都能转瞬而过,陛下何必急在一时?”
沈明烛今年二十六岁。
他的殿下沉寂了二十六年,被轻视、被辱骂、被低看,满腔才华不得展,二十六年来不置一词。
殿下忍了这么久,而今不过是从夏天走到秋天,难道你都等不了吗?
沈永和不在乎这话里夹杂的细刺,逼问道:“你若不说,朕便去问皇兄。”
沈明烛回来了。
这人不争不抢、逆来顺受,于是成了他最好的人质。
似是难以想象沈永和居然会用沈明烛做威胁,萧予辞瞪大了眼睛。而后很快便失望地垂下眼,神情恹恹:“何须臣来说,你不是都猜到了吗?陛下,臣不信你一点没去调查。”
那天在御书房外,他和颜慎的聊天沈永和全都听到了不是吗?
颜慎能猜到的东西,这么长时间过去,沈永和难道就完全没有任何想法?
不过是不信而已。
“朕要你说清楚!”沈永和色厉内荏,他有一瞬间的羞赧,很快便将其强行按下。
萧予辞神色疲惫:“殿下当年的模样都是装出来的,至于目的……陛下为社稷之主,便是殿下的目的。剩下的便不用臣说了吧?就当是全了先帝、陛下……还有臣的一份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