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综影视同人)穿而复始[综](437)

作者: 阿颜桃下/十二境 阅读记录

“朝中由本王和另外几位王爷监国,丞相和诸位大臣辅佐。”

思央轻点头。

八贤王好笑看她:“八妹很上心啊。”

“我爹和哥哥们都要上战场,我当然担心。”思央的手拉了拉八贤王的衣袖:“潘仁美是主帅,现在又与我杨家起了间隙,战场上刀剑无眼,我实在难以放心。”

少女软语说着自己的担忧,八贤王一向把八妹当中小妹妹看待,这会儿也心软。

依照潘仁美的为人,八妹说的还真是不一定。

“王爷,潘仁美要求六郎七郎随军,那时候就不怀好意,杨令公迫不得已才请求自己做先锋。”柴郡主也十分忧心。

八贤王沉吟片刻:“你们放心,三路大军,还有一路是呼延将军带兵,他曾在杨令公账下行军,一定会多加看顾,料想潘仁美也不敢太过放肆。”

思央想,他不是不敢,是不要太敢。

柴郡主没得到杨延昭的书信,自己当场写了一封让思央带回,大致意思就是,她会在京城等待他回来。

另外八贤王也表示,派人多盯着潘家的人,以防他们生出什么小动作。

*

天微微亮,杨家大门打开,杨令公身穿戎装,威风凛凛,身后杨家七郎八虎整齐跨步而出,气势骇人。

“当真是,虎父无犬子。”

“一门虎将,何愁灭不了他辽国。”

“有杨令公和诸位小将军在,我等静待大军凯旋归来。”

……

文武百官纷纷议论。

杨家众人满脸自豪,傲然。

佘赛花上前整了整杨业的衣冠,思央捧着黑色的兜鍪跟随她身后。

“一定要把他们都好好带回来。”佘赛花郑重道。

“夫人在家安心等待。”杨业微笑。

佘赛花强忍眼眶中的泪,转身从思央手里把兜鍪拿起,帮丈夫戴好。

“你要平安归来。”

“爹,万事小心,潘仁美需要防备。”思央在杨业要转身走的时候,提醒道。

杨业愣了愣,没想到小女儿会说这样的话,严肃的脸色显出一抹温柔,抬手在她头上轻拍了拍:“好好陪着你娘。”

杨业翻身利落翻身上马,杨家众兄弟紧随其后。

望着远去的丈夫和儿子,佘赛花脑中突然一片空白。

“娘……”

“娘你怎么了?”

“娘晕倒了。”

……

思央扶住晕眩的佘赛花,杨家的儿媳妇们都围上来。

佘赛花用力的握住思央的手,嘴唇抖动着。

“去,去找鬼谷先生……”

作者有话说:

( ^_^ )/~~拜拜,下个月见!

第220章 第十穿[04]

◎杨家将◎

京城郊外西南方, 此地高山深涧,林木苍翠,青山绿水, 不失为一处风水好地。

在高山之上,隐约有几座亭台,好似是给过路行人准备的歇脚地方。

夕阳落下, 黑暗慢慢笼罩大地。

今夜天象不佳。

“起雾了。”杨排风扶着亭子围栏,望向山脚,轻声道。

思央没说话,只看向大半身子重量都靠在自己身上的佘赛花。

佘赛花闭着眼睛, 此时眼帘微微颤动,然后缓缓睁开。

“娘。”思央轻唤了她一声, 随着佘赛花动作,扶着她站起来。

“老夫人, 现在就上山吗?”杨排风把带着的披风展开,给佘赛花披上。

“上山。”沉默片刻, 佘赛花面色坚定的点头。

“此山名为青岩山,山峰不高,山路陡峭, 你们都小心些。”

思央和杨排风一左一右搀扶在佘赛花左右, 听她介绍,都默默点头。

杨排风望了一眼快要到达的山顶处,忍不住开口:“老夫人, 鬼谷先生轻易不愿露面, 我们能见到他吗?”

杨家和青岩山的鬼谷先生有些渊源, 伺候在老夫人跟前的杨排风当然了解, 若是平日她不会有多疑心, 可一想到老令公带着几位小将军才离开,老夫人又如此反常,实在是让她心中难安。

“今日一定要见到鬼谷先生。”佘赛花抿紧唇,代表着她的决心。

思央沉默着,佘赛花和杨令公夫妻多年,七个儿子一同离开,母子连心,此一去杨家满门男儿几乎丧尽,这一切冥冥中注定,佘赛花也有感应。

鬼谷先生,这一号人物自战国显露,精通百家学问,通天彻地,智慧卓绝,有鬼神莫测能力,人不能及。

后来鬼谷先生创立了鬼谷一派,入山修炼,行踪隐秘,常人难以接触。

并且,每一代的鬼谷传人,都被称为鬼谷先生。

佘赛花此来,就是想要从鬼谷先生这里,求得个心安。

三人登上山顶,景色一变。

先前从山下看光秃秃的顶峰,这时候白雾弥漫,前方一座大殿在雾中若隐若现,颇为神秘,大殿门楣上牌匾刻有二字。

云梦——

“求见鬼谷先生。”佘赛花扬声高喊一声后,一整衣摆便就跪在大殿门前的石阶下。

思央和杨排风对视一眼,皆跪在佘赛花身侧。

“天意不可违——”

大殿门开,走出一位白衣老人,老人眉发胡须皆是雪白,他步子轻迈,衣摆微荡,气质出尘,仙风道骨堪堪如是。

佘赛花见到人后,眼睛一亮,可听到那句话,眼瞳骤然一缩,脸色变了变,嘴唇颤抖,猛地额头触底:“鬼谷先生,我杨家忠烈满门,保家卫国本是职责所在,可……可他们还是个孩子啊。”

在母亲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

“老令公戎马一生,护卫大宋,若是让辽兵铁骑踏过边境,晚年也难以合眼。”佘赛花眼泪滑落:“鬼谷先生看在天下百姓的份上,恳请给我杨家指条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