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成长公主的驸马赘A(322)+番外
皇帝询问虞九舟的意见,按照最优的方案,信国公久驻燕北边境,跟北宁打过不少仗。
有这样的将领不派,派两眼一抹黑地去,那不是当普通士兵的命是儿戏嘛。
除非这些人肯把那十万军队也交给平凉侯,由平凉侯一起指挥。
那就看信国公愿不愿意了,去边境,那就要离开中枢,不去边境,那就得把军队交出来。
哪怕短时间内,安易之不能把军队全部掌控在手里,一半也是可以的。
果然,虞九舟话音刚落,就有人走出来道:“启禀陛下,信国公年事已高,军旅之事怕是很难承受。”
“此言差矣,信国公老而不弱,自然能行。”
“信国公虽领兵多年,却无什么大胜,臣以为,该让信国公荣养了。”
这句话一出来,那可就有点儿尴尬了。
不说不知道,一说大家才发现,信国公除了很多年前的一场大胜,到现在好像也没打过什么仗。
北宁年年犯边,平凉侯上去就是一顿胖揍,而信国公总是姗姗来迟,打已经被冲散的北宁部队。
怎么说呢,信国公这些年来,没有大功,也没有大过,但就是好端端地掌控着十万军队。
那必然是五军都督府,以及兵部的高官被他喂饱了。
但这个时候拿到朝堂上说,信国公的脸往哪放。
朝堂上静了片刻,忽然有人大笑道:“原来是拾人牙慧。”
俗称捡漏,一些小功劳报上来,多少也能混点儿奖赏。
众人还以为谁这么大胆呢,扭头看过去,才看到是康老王爷。
佳成郡主已经跟信国公家的独女郎和离成功,谁都知道两家闹得很不好。
要不是长公主殿下给佳成郡主从信国公家捞了出来,现在双方还不能和离呢。
佳成郡主被信国公府软禁,康老王上没有什么实权,想上门抢人都没法子,还好虞九舟让佳成郡主出来接待使节团,不然还有得闹呢。
最有意思的,佳成郡主刚和离,信国公家的独女郎就死了,听说信国公在女儿没的时候,又纳了好几房小妾。
这件事不知道多少人在背后嘲讽信国公,人家一点儿都不在意,成功有小妾怀孕了就行。
只是康老王上话一出口,就把事情的注意力移到了双方的私事八卦上。
刚刚提起来的信国公的势力其实不行这件事,一下子就被忽略了。
怪不得康老王上斗不过信国公,这样一来,炸弹变成哑炮了。
虞九舟跟迟晚对视了一眼,谁让老王上来的啊。
迟晚看了不远处的佳成郡主一眼,对方明悟,赶紧把康老王上给带下去了。
本来康老王上是有事上朝的,现下根本没人管他了。
这时,一位意想不到的人出来请战,“臣请战!”
宝安王走了出来,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
这货好得还挺快,竟然跑来上朝了。
实在是圣元帝的态度变化太快,他不得不赶紧来上班,不然圣元帝不记得他了可怎么办。
迟晚眯起了眼睛,宝安王是真心请战,还是为了达成什么目的?
圣元帝的表情好了许多,他等了这么久,总算有人请战了,但他怎么可能让宝安王去边境,“好了,你不通战事,不必多言。”
半晌他又看向虞九舟,想要问些什么,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就是重文抑武的结果,根本没有人用。
圣元帝犹豫的主要原因还是,不想把信国公放回去,因为信国公跟宝安王结亲,那就不适合再统领大军了,可又不想让平凉侯一下子掌控二十万大军。
那太多了,就算他信任平凉侯,也不能把二十万大军交给一人之手。
“陛下。”五军都督府的右都督走了出来,“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调天下兵马,前往燕北边境。”
“你觉得调多少合适。”
“燕北近三十万大军,我军边境也有二三十万,但分布太广,能集结起来的便只有平凉侯跟信国公两部,此时信国公部无帅在阵,那便先让平凉侯指挥,待中枢选出统帅再行分割。”
“只是两部二十万大军,并不能一起前往鹤山关,燕北还需援军,京营不可动,那只能抽调天下兵马,臣请陛下抽调内陆兵马十万,前往燕北支援。”
问题来了,大周不是没有兵,大周是没有将,兵好抽调,谁来指挥是难事。
特别是抽调出来的各路兵马,可不会服气一个刚上任的统帅。
不过,右都督此话圣元帝是听进去了,觉得右都督的安排没问题。
“那你觉得,抽调的十万兵马由谁来统领?”
“臣以为,信国公前往燕北统领自己本部,这抽调出来的十万兵马……徐晨露。”
徐晨露,徐国公家的小女郎,跟父亲在东海抵御倭寇,大小战功无数,只是圣元帝不想给徐家人升官,她现在只是一个正四品的明威将军。
这么多功劳,封爵都够了,可想而知圣元帝多偏心眼子。
右都督这话把皇帝气得不轻,他最讨厌用徐家人,现下离了徐家,他居然连个统帅都找不出来?
“徐晨露只是四品武官,怎么统领十万大军。”
“危急时刻,能者居之。”
右都督是一点儿都不怂,无论是开始还是到现在提起徐家,他为的都是大周把这一仗打赢,没有私心。
圣元帝阴沉着脸问虞九舟,“长公主,你怎么看。”
虞九舟毫不犹豫,“抽调出来的十万军队,他们来自各地,本就不服管教,打仗之前还要让他们服气,寻常人怕是不行,明威将军年轻,臣以为信国公合适,信国公统军多年,定然可以无视地方差异,让全军上下令行禁止,尽快成为可战之军,支援燕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