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乱世如何开辟大航海(基建)(127)

作者: 墙头看草 阅读记录

等陈渔带着人从鸡笼山上下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接近正午,宋时没有进去城堡里面,而是在外面搭了帐篷,经过这几个月的折腾,她终于在大琉球上站稳了一个据点。

不是如同上辈子办了签证后走马观花的旅游项目,而是实实在在的控制住了这片还是蛮荒的地区的一角,虽然中部被郑氏商行占据,南部的热兰遮还有不少的荷兰人,但是没关系,宋时早晚会一步步的收回来的。

大琉球的耕地面积如果是工业化的未来,足足高达一千五百万亩,占据了大琉球土地的四分之一,优越的雨热同期的土地更是适合水稻的生长,如果换成交趾的占城稻,一年两到三熟也不是问题。

哪怕是现在一年一熟的水稻,养活浙江和福建的流民却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除了流民,宋时已经让一部分的船队去烈港和江浙福建的沿海地区征集水兵和移居大琉球,首先看中的自然就是沿海的渔民以及不许上岸的蛋家人。

随着地盘越来越大,宋时需要的人口也越来越多,毕竟大琉球的那些原始森林以及未开垦的荒地都需要大量的人手,以及畜力,她联系了福建和江浙的官员,除了希望对方帮忙输送流民以外,最重要的是用官方的力量帮她收集足够的牛。

面对大琉球这种极其适合植物生长的热带天堂,这样的垦荒活计,如果没有牛力帮忙,怕不是她的流民刚到就得累死在地里了。

她在琉球国的时候就已经让小青飞回去帮忙带信,嘱咐永明城多弄一些耕具,毕竟好的铁矿难寻,而现在大琉球的矿产在人力不够的时候还不能轻动,毕竟郑氏就在附近,等彻底安置好了淡水港和鸡笼港这两个地方,宋时才会考虑去开发在右边山脉包裹下的宜兰铁矿。

而抢先攻下鸡笼港,还有一小部分原因是,她之前来旅游的时候,有去过金瓜石的博物馆,就在距离基隆不到三十里的地方静静的躺着一座金矿。

代清在当地修建铁路的时候,曾经在鸡笼河的泥沙中发现了金砂,但是久寻无果,最后日据时代鬼子顺着河流在山上找到了金瓜石。

永远在便宜日本人的代清,宋时无力吐槽,但宋时自然不会将这些留给日本人。石见银矿虽然产量还算不错,但是正因为不错,她更要囤一些黄金以控制通货膨胀。

永明城现在的财政支出已经快要进化成一个无底洞了,打点要花钱,哪怕是给熊廷州送业绩,有他的力挺,福建和浙江上下官吏的打点却一个也不能少,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岭南那边要拜托汪一嫂办事,也要给人家好处。安置流民要花钱,运输刘明要花钱,耕牛要花钱,南洋的种子和粮食也要花钱,方方面面都要花钱!

这些都还是无法减少的开支,甚至还要加大力度,毕竟小冰河时期,每隔一年天气就会越发恶劣。

她抢的是时间,只能让大量的白银涌入沿海地区。虽然现在还没有影响,但是可以预见的,很快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宋时只能拖延这样情况的到来,却无法阻止,毕竟她也不是大魏正统,而大魏正统根本没有铸币权,以他们那个稀烂的经济状况,来了也白来。

宋时每年购买的粮食数量已经让南洋的粮食价格上涨了三成,眼看着要坐地起价涨到五成了,但是她却无法停手。

南洋岛国的人虽然坐拥热带肥沃丰饶的土地,但是由于热带无寒冬的特性,根本不爱劳动储存。毕竟一个随便找棵树都能活下去的地方,也很难养成什么居安思危勤劳耕耘的精神,对于土地的耕种大部分情况都是放养的状态,如果被任何一个在大魏种地的农民看到他们的耕种方式都要大喊一声暴遣天物!

现在的苏门答腊和爪哇以及吕宋很多地方还在用着原始的刀耕火种,烧一块森林,种两三季粮食,就换一个地盘……

而现在的大魏经历了各种的天灾和战乱,田地荒废,无法耕种,粮食的产出越发艰难。

人活着就要吃东西,沿海地区也只能大量的从南洋购买,加上永明城的订单,现在整个大魏已经越来越依赖南洋的粮食了。

一旦南洋到泉州这条海运出现问题,那么影响的就是大魏的命运,或者说整个中原百姓的命运。

她不仅要买粮食,还要买种子,要把大琉球和交趾那些粗放粗种的土地全部变成粮仓。

只要在大琉球站稳脚跟,不出一年,永明城就能摆脱对于南洋粮食的依赖,毕竟除了已经流传过来的占城稻,坡地还可以粗放的种植一些土豆红薯和玉米,这些的产量也不低。再加大沿海山地的红薯土豆玉米的普及,就能让更多的人在这场持续近百年的小冰河时期存活下来。

现在的大琉球远远没有达到宋时的期望,但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土地从来不会辜负耕种它的人。

-

永明城的节奏快的出乎郑一官的意料,只能说不愧是武将,做起事来就是那么雷厉风行,不过是三个时辰,留在淡水港的暗线就传出来了鸡笼港已经落入了陈渔之手的消息,据说当时火炮响了整整一个时辰,接连不断,甚至隔着一座山的淡水港都隐约可闻。

原本还想看永明城和西班牙人拼个你死我活,或者两败俱伤,好让自己有可趁之机的郑一官有些失望,不过他随即就提高了对永明城火炮威力的警惕。

在海上和荷兰人以及西班牙人打过无数交道的他自然清楚,那些西方人的火力有多厉害,而现在那些火器面对永明城的火器却机会没有招架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