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修真老祖又杀疯了(125)
天可怜见,在此之前谁敢妄言帝王之生死?也唯有她!
“历朝历代皇位更迭,都不怎么平静,依你之见,为父是否需要做些什么?”黎相开口问道。
他知道这个女儿不平凡,也没觉得自己向一个小辈问问题有失脸面。
“父亲什么都不用做,和从前一样就好。”黎陌笑了笑,“天家父子的事,只要不胡乱掺和,就没什么大事。”
第90章 嫡女求生记(38)
政通四十九年五月,帝王病重。
此时,六皇子已平定西境,日常政务交给了地方官,军务交给了平西大将军黎书。
回京不久,就从一个普通皇子,变成了入主东宫、身穿蟒袍的太子。
这是皇上再三考察之后的结果——
首先,几位成年皇子中,二皇子早已因谋反贬为庶民,失去了资格;三皇子在之前摔断了腿,从此落下了腿疾,也失去了竞争力;至于四皇子,在剿匪过程中重伤,伤及下腹要害,没了生育能力。
其次,六皇子的文治武功颇为出色,在朝中他政见不俗,不少差事都办的极为出众,领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整个征西军对他颇为信服。
最后,大部分朝臣对六皇子登基也是乐见其成,朝堂的各个部门,似乎都有人为六皇子说话。
如果皇帝再年轻几岁,或者身体再好一些,他肯定会因为六皇子与朝臣之间的关系而大怒,怀疑六皇子有不臣之心。
但现在他老了病了快要驾鹤西去了,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毕竟,万晋国需要一个有能力、有手段、且万众归心的帝王,才能让整个国家继续绵延昌盛。
七月,帝王病逝,太子登基,万晋国开启了新篇章。
新帝上位,第一件事就是封赏拥护自己的有功之臣,不少在他潜伏时期就跟着他的人都得到了重用,其中就包括黎书。
在问过姜夜月的意愿后,新帝下了赐婚圣旨,给足了黎书信任。
两人的婚礼是在入秋的时候办的,永安候没办法从北境赶回来,但其独子姜南彻却是抽时间回京城,送亲妹妹出嫁。
婚后,姜南彻赶回北境镇守,黎书带着姜夜月去了西境,那才是小夫妻往后要待的地方。
黎宰相送走了儿子和儿媳,转身进书房写了封奏折。
“父亲要辞官?”黎陌跟着他进来,看到奏折上的内容,有些诧异。
黎相看了女儿一眼,解释道:
“不是辞官,是自请外放。我还不算老,所以想要去地方上,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这是我今后的心愿,也是如今的必然形势。”
“一朝天子一朝臣,我是先帝的心腹,新帝未必全然信我重用我,我如今占着这个位置,阻挡了新帝心腹的晋升之路,着实不妥。”
“更何况,帝王的信任是最薄弱的东西,如今新帝信重你哥哥,可谁又能赌他能信任一辈子呢?”
“黎家两父子,一文一武皆位极人臣,还有显赫的亲家手握重兵,这必定会是新帝心中的一根刺。”
“你哥哥还年轻,而我已经岁数大了,我主动给新帝的心腹腾位置,他看在我识时务,且你哥哥效忠于他的份上,往后也不会对黎家卸磨杀驴。”
黎相到底是从政多年的老狐狸,把帝王心思看的透透的。
奏折送进去,不出半日便有了回应——
封黎琼霄为正四品沧州刺史,两个月之内上任。
沧州就是南方水患最严重的那块地方,虽然灾情已经缓解,但灾后建设、当地民生发展等还需要合适的人去把控方向。
而为相多年、熟悉政令、大局观强的黎琼霄就正好合适。
同时,新帝看在黎相如此识时务的份上,不仅给他安排好了去处,甚至给了黎家一块丹书铁券,等同于免死金牌,可保黎家百年。
黎相虽退出了京城朝堂,但他前半辈子经营的人脉还在,门生故旧也不少,加上黎书和永安候在军中的威望,往后黎家子孙想要出仕,不管从文还是从武,都不算难。
就在黎家收拾好行李,准备南下去沧州的前一天,宫里来了圣旨,说是新帝召见黎陌进宫。
还是熟悉的御书房,只不过龙椅上的人换了一个。
“参见皇上。”黎陌福身行礼。
“黎大小姐不必拘礼。”新帝双手微抬,将她扶起,然后说道,“想必你应该知道朕今日召你进宫,所为何事。”
“是因为我要跟着父母南下去沧州?”黎陌直接点出其意图。
“我知道黎大小姐手段诡谲,神秘莫测,且有预知未来之能,不知黎大小姐能否留在京城,朕愿以国师之位以待。”新帝说道。
没有哪个皇帝不希望自己身边有一个未卜先知的人,可以提前趋吉避凶,那么王者之路也会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