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爱你是在今天(67)CP

作者: 绯色分析 阅读记录

林惊昼探头探脑半天,也没见他重新出现。

林惊昼估计是年底事情多,毕竟张裕舒最近也没找他吃饭。

演出的时间紧迫,好在魏之洋的团队都在北京,大家约着排练了两回,磨合得相当顺利。

公司给定了机票从北京飞重庆,作为主办方的福利机构也很客气,叫了车来接机。

上了车,大部分人都睡了,林惊昼戴着耳机在玩节奏大师,最近他对这个游戏有点上瘾,但玩得又很烂。

鼓手老师凑过来看他玩,一局又失败之后,他问:“小许,你怎么都不带个助理?”

“我都没钱给助理发工资啊。”林惊昼诚实地讲。

“你都拿亚军了还不赚钱啊?”鼓手有点惊讶。

“我们老板说了,十八线代言不如不接。综艺接多了又等于虚度光阴。歌手最重要的是潜心创作。”林惊昼耸肩,“而且我歌都没几首,接不到商演。”

鼓手笑了:“虽然张总不懂音乐,但他挺适合当老板的。”

“他口碑还挺好的啊。”林惊昼把手机关了,“脾气这么坏,居然还好评如潮。”

“因为他大方啊。”鼓手摊手,“蜚声唱片的合同分成比例在业内都是有名的好。而且张裕舒看不上那些歪门邪道,他从来不让艺人去应酬陪酒。”

“光是这两点,就打败百分之九十九的老板了。”

听到有人这么夸张裕舒,林惊昼感到一阵欣慰。

“哦对了,你可能不知道,其实今天我们要去的那家儿童福利机构,背后最大的资助人就是张裕舒。”鼓手说。

林惊昼还真不知道张裕舒什么时候发展出了做公益的爱好。

但等车子停下,林惊昼站在大门口,看到“爱兰残障儿童康复中心”这几个字的时候,他从头到脚都僵住了。

几个月前那个不要脸的林惊昼纪念展上,提到的他出资建设的三家福利机构,面前这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重庆这一家的创立时间最早,林惊昼二十出头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了,但一直没钱去做。

等到他二十七八岁,他手里有点闲钱了,加上有当地政府的支持,以及几个爱心人士的助力。第一家爱兰残障儿童康复中心在重庆落地了。

中心的服务对象一开始只有唐氏儿,后来陆陆续续也开始接收自闭症和听力障碍的孩子。

重庆这一家起步不易,面对的都是家庭困难的孩子。因为资金一直不充裕,中间还搬过一次家,几经波折,终于还是撑了下来。

林惊昼早年有空的时候,也常来做志愿者,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后来他红了,再也不用为资金发愁,但也越来越难抽出空过来看望。

如今门口的字也有些褪色,树影摇曳间,时光如流沙般倾泻。

林惊昼站在原地,突然有近乡情怯的感觉。

大家都下了车,在后备箱拿行李的时候,有好几个人从里面走了出来。

林惊昼第一眼就看到了邓衍云,她看起来老了很多,也变得瘦小了。

林惊昼偏过脸,感觉难以忍受鼻腔中那一阵尖锐的酸意。

“抱歉出来晚了,大家在忙着布置会场忘了时间,老师们一路过来辛苦了,快进来喝口茶嘛。”邓衍云的普通话不标准,一句话说着说着就要切换回重庆话。

和以前一模一样。

林惊昼使劲眨了眨眼睛,又给了自己大腿一拳,这才调整好了表情,他露出一个笑容,对着邓衍云说:“你好,请问您是院长吗?”

邓衍云有一双很温柔的眼睛,她看着林惊昼,说:“你一定就是许惊洲吧,谢谢你来为孩子们表演。”

林惊昼被她这么看着,眼睛又开始泛酸。

爱兰康复中心刚开始筹备的时候,林惊昼没办法兼顾那么多事情,他就在报纸上发招聘广告,写得相当诚实。

“爱兰残障儿童康复中心火热建设中,诚聘院长,有经验者优先,没有也没关系。公益事业,薪资较低,但有地方住。”

林惊昼本来对招聘到靠谱人不抱希望,邓衍云找上门的时候,他正在门口拔草。

邓衍云在他面前站住,有些犹豫地问:“请问是这里招人吗?”

林惊昼赶紧站起来,手里还抓着一把草,他回头看了眼空荡荡的门头,上面只剩下残破的灯箱碎片,他尴尬地说:“不好意思,门牌定做了但还没送来,你是来应聘的?”

邓衍云点了点头,微笑起来。

她穿得很普通,但干净齐整,头发盘在脑后,露出秀气圆润的耳朵。

那年邓衍云四十岁,鬓边却已经出现白发。

林惊昼很抱歉地跟她讲了现状,事情很多很多,但资金比较紧张,院长工资会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