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鱼搁浅(227)

沈锡舟快要被铺天盖地的后悔和心痛杀死。

沈锡舟颔首:“去吧。”

为他被自尊蒙蔽双眼,在她最艰难的时候,没能坚持留在她身边。

孔翰学沉默了很久,演播厅安静得落针可闻。

至少,她应该等他接受他的身世的。

“习以为常。”孔翰学苦笑,“我有一段时间,像有瘾一样,不停刷社交平台的相关视频下看评论。”

沈锡舟转向观众:“为了更全面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现场来了一位心理专家,王齐博教授,他为许多寻亲家庭和被拐儿童做过无偿的心理疏导。有请。”

拐角处最后一眼,她看到他埋着头枯坐,手肘搭在膝盖上,手指无力地垂落。

王齐博最后说:

“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些孩子,当然,前提条件是没有经受虐待、正常长大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关系和情感依恋,突然要求他们转移,是违背人性的。根据我的经验,即便碰到原生家庭条件更好的情况,他们的第一反应,也都是要留在熟悉的家人身边,这是人的本能,保护自己已经建立的情感联系。”

即使有千言万语,有再深的旧情要叙,现在都不是时机。

她比他还小几岁,但像个大姐姐一样拍拍他的手臂,过来人的口吻:“等你放下心结,试着再去接触他们吧。”

他胡乱抹了把脸,把头扭开,强迫自己收敛情绪。

沈锡舟观察着孔翰学的表情:“类似的言论,你看到过吗?”

“社会舆论的压力可能比拐卖的事实本身更具伤害性……”

沈锡舟又问:“对你和你现在的家庭,有影响吗?”

王齐博推了推眼镜:“据统计,在成功寻子的案例中,几乎,几乎是所有的被拐儿童,最终的选择,都是经济条件更好的一边。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残酷的现实。”

“不是你的错。”她的心也要碎了,“是我那个时候,真的爱不动你了。”

哪怕他能有一次,能够放下尊严回去找她,说不定就能发现端倪。

稍作修整,录制继续,在开机的最后时刻,沈锡舟看到沈锡舟又回到了观众席。

大屏幕适时播放一段准备好的VCR,画面中是几位心理学家的访谈剪辑:

履历显示,她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回国进入极星卫视工作,通过人才政策迁户口到帝都。

她不希望他为此自责。

大屏幕适时播放了一段相关视频底下的评论,路人纷纷表达看法:“嫌贫爱富”“认贼作父”“要是我,就算爬也要爬回亲生父母身边”。

她那时,是真的坚定坚决地不要他了。

她去了后台和孔翰学道别。

他眼睛里的心疼,让她感到心疼。

孔翰学半是同情,半是释然——从同类口中听到和自己一样的选择,他的心理负担一下子减轻不少。

尽管接下去的内容,会令他锥心刺骨,但他迫切地想要靠近她、了解他错失的这些年。

这些沈锡舟不想管。

不同于大部分的寻亲主题的节目,这一期《头条当事人》聚焦的是被拐儿童的处境和想法,以及他们的选择背后涉及的人伦。

“说白了,你想要一个人离开他熟悉的环境,离开他的舒适区,必然要有别的东西作为弥补,这也就是为什么,条件好的家庭,孩子愿意回归的概率更大。”

直面现实、剖析内心过后,孔翰学也显得很疲惫,坐在休息区发呆,见她前来,问她:“所以,你那时候,为什么选择了条件不好的原生家庭?”

一到车里,沈锡舟的“对不起”还没来得及说出口,沈锡舟不由分说,把她紧紧抱住了。

“但我也真的建议想要孩子回归的家庭,虽然很难,但找孩子的同时,尽量经营好你们的家,不论是经济条件,还是家人之间的关系,找到孩子,也不要操之过急,否则很容易把ta越推越远。”

如果那个时候,她可以再坚持一下,或许事情就能有转机。

“这些言论对你造成了什么影响?”沈锡舟追问。

“心悸、失眠,和我相恋3年的女友分手。”孔翰学的声音低沉,“数不胜数。”

正常人不会起疑,不可能平白无故绕过那层遮盖,往下深查。

听出她声音里的哽咽,沈锡舟的头脑即刻冷静下来,他惦记着她还有节目,不能影响她接下去的录制。

“我碰到过很多的寻亲家庭,唯一的诉求,只是确认孩子还平安活着。真的非常痛心。”

“等会说,你先进去。”

他没有办法想象,这些年她是怎么过来的,吃了多少苦。

为他这些年来的怨恨。

上一篇: 快穿之我的宿主很暴躁 下一篇: 其心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