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天灾末世:我的外挂是异兽/别人末世挣扎,我被异兽宠成大佬(153)+番外

作者: 惊鹿一瞥 阅读记录

申绮放下心头的种种疑虑,先给树浇了“水”。依然是晶石液兑甘泉水。

巨树开心摇晃,像是喝醉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它不再试图磨蹭申绮,安分下来。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浇灌下,巨树一天一个样,长到快要遮天蔽日时才堪堪稳定下来。

黑豹坟头长巨树,还越长越大,这个消息引起了全家轰动。

焦糖和乌梅原本就喜欢去黑豹坟玩土,如今坟头消失,祂们的爱好变为在树下打闹,偶尔扒扒树根,十分惬意。

起初申绮还担心,巨树有自己的想法,不耐烦时伤到豹崽怎么办,结果是她多虑了。

巨树真的是很包容,对申绮是,对其他人或兽是,对豹崽更是。

而且经过观察,申绮发现,巨树还是最喜欢豹崽。

它甚至用垂枝编出一个又大又舒适的摇床,哄得豹崽们天天跑过去玩,也不用谁去推动,豹崽们一上去,巨树自己就屁颠颠儿地摇动起来。

摇床高荡,伴随着焦糖和乌梅欢快的叫声,给空间也添了一份欢乐。

申绮心情有些复杂。

这棵巨树,简直就像黑豹的生命延续一般,连对豹崽们的偏爱都那么明显。

申绮摇摇头,暗笑自己异想天开。

死而复生,谈何容易。

况且巨树显然没有黑豹那样的沉静慈爱。

不去想这些有的没的,单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巨树,它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也确实讨人喜欢。

更别说还是个手艺树,惯会做讨好的事。

它对豹崽最宠溺,不代表就会无视其他人或兽。

申绮认为它已经初有神智,正是源于此。

对待不同个体,它有不同态度,这种态度都有合理的评判标准。

比如对申绮,她每天给巨树浇晶石液,又是豹崽们最喜欢的妈妈,巨树待她便是温和友好的态度。

又比如对小虎,祂是空间主人,经常巡视领地,巨树偶尔也会编出大号逗猫棒逗祂开心。

再比如对雕雕,祂喜欢在空间翱翔,现在有了一颗巨树,飞累了就能停在枝干上歇息,梳理一下羽毛。

祂不在申绮身边时很沉静,不爱说话不爱闹,巨树也不打扰祂,一雕一树倒也和谐。

就这样,巨树用它独特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快速融入大家庭中。

大家都知道它有意识,也都默契地将它视为家庭中的一员。

赶路许久,终于,首都官方基地到了。

第108章 通知

开门见山,从明天开始就不会日更四千啦,开启缘更模式。

划重点:缘更!不会坑!会缘更到完结!一直到五月上旬吧,还能保证每天一更(两千字),之后看情况,不忙的时候更新。

是个人原因,影响到大家看文我很抱歉。就我目前而言,三次元生活和更新实在无法兼顾。

而且这本成绩一直不好,说实话,我有些泄气了。希望放慢脚步,能调整好心态,找回初心。

感谢追更至今的小伙伴们,这段时间和你们聊天我很开心,你们都每一个评论我都有认真看,谢谢大家!

之后更新会变少,甚至变不稳定,大家去留随意,有缘再见

*************************

以下凑字数,不到一千字的章节无法发表。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依靠打鱼为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河行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小河两岸生长,在几百步的范围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他想走道林子的尽头看看究竟。

桃林在小河的发源处就到头了,紧挨着的就是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仿佛有些光亮。渔人丢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里很窄小,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前面突然开阔敞亮了。这里的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能听见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着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那里的人见了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的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给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各自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