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回大秦开食肆(142)

作者: 冰可乐 阅读记录

说到这个“后半生无依无靠”,其实李卉也听到过爹娘偶尔的一两次谈论,但最终都以“难得阿卉喜欢,就随她吧。”

哎,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茵姐姐肯跟我说这些,说明是真把我当自己人。”李卉说完才觉得这句话分外熟悉,她现在难道说话的风格都和公子幸差不离了吗?

茵娘就笑,“不过我说这些话也最多给你提个醒。你现在还年轻,该好好享受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将来的事情,就留给将来的自己吧。”

这样说完,茵娘眼里的明媚又升了起来,李卉知道,她一定是不后悔的。

要说遗憾,怕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像意中人的那个孩子,没能降世吧?

“茵姐姐说得对,阿卉受教了”,李卉情真意切的回应,让茵娘对她更加欣赏。

两位女娘便是这样,在从梧郡回安县的路上,走走停停,说笑谈心,十余日便各自安好地回到家里。

李卉回来这日,阿嫂她们也从顺义巷回了平安巷的老宅,一家人乐乐呵呵地吃了顿久违的团圆饭。

小福娃拿着那件小竹衣,眼睛笑成了小月牙。

她还担心竹子会刮伤她的手,但阿嫂却说,“没事,她喜欢,让她摸摸也无妨。”

“就是现

在天气也不跟之前那般热了,放个半年,不知明年还是否能穿。”

饭后阿嫂拿着这件竹衣来找她,说话间满是遗憾。

“不若这样,等明年春天翠竹长起来的时候,我们也去弄一点篾条,让阿娘试试看能不能照着这个织一件出来?”

李卉给出这个建议并不是凭空的,因为阿娘的织布手艺确实很好,说不定能成。

见阿嫂展颜后,她心里也轻松了许多,嘴上更是止不住地道谢,“阿嫂,这些日子我不在,食肆这边才真是让你多费心了。”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阿嫂制止道。

说起食肆的生意,两个人都很兴奋和得意。

这段时日以来,阿嫂俨然就是二掌柜,她日日都早起去食肆,和阿玉、阿姳、阿侪和阿荇四个,一起白市夜市切换,生意一开始说实话有些手忙脚乱,但慢慢地也捋顺了,“我不敢说能有多少利润,但至少要保证不能让咱亏了钱。”

李卉接过账本并没有立刻查看,她不想让阿嫂觉得自己是来查账的,那样反倒让人有压力,“是亏是赚都不打紧,阿嫂,未来几日可能还得您帮我看下店里。”

她见阿嫂谈起外头的生意就眉飞色舞,而小福娃现在也七八个月,比从前大了些,看得出来这些日子阿嫂能到外头奔忙,河娘也没少帮忙。

那就干脆让阿嫂慢慢地从带娃的琐事中抽身出来,说不定还真能学会做生意呢。

至少不会像从前那样“八卦”了,除了孩子就盯着她和公子幸的事情。

瞧,她今日连公子幸的半个字都没有提起。

“啊,卉妹,你还要出去吗?”阿嫂奇怪地问。

“是要出去,不过不出远门,我得去趟西山找些松针来。”李卉如实相告。

“那这样,让你大哥陪你去。你一个人出门,我们都不放心。”

“这样也好。”李卉没有反对。

于是她就专门等到大哥休沐的一日,跨弓拉箭地,兄妹俩就上了西山。

甚至在去的路上,她都在想,如果这回真能做出来松针茶,后面形成了规模,就还要去县城里另外几座山里再去翻翻找找,说不定还会有别的收获。

结果这一去,就还真的有意外收获——

松针确实捡了不少,还在一棵枯松的树干上找到了黑色的鲜木耳。

她记起前世去“菌子大省”旅游时,不小心吃了没有煮熟的一种菌子,还十分凶险地进了医院。

病好以后,住的那个院子里的老阿妈就去山上捡了鲜木耳,要炒来给她吃。

当时她记得自己虽然病愈,肠胃却是虚弱的,并没有什么胃口。老阿妈就把鲜木耳焯水煮熟,做成酸辣口味的凉拌菜给她吃,她一下就胃口大开。

但她在摘之前还是有些犹豫,因为她怕自己像前世一样,如果吃了中毒,那简直药石无医。

可她又不想就平白浪费面前的美食,“一次少煮一点,煮熟煮透,应当无事。”

下定决心后,她就用镰刀把那一大片都割了下来。

大哥虽不懂,但见她这样,就也帮着把旁边一棵枯松根上的木耳也都割了回家。

到了做暮食的时辰,她就做了一小碗出来。

她原本是想把木耳放到灶上釜中煮的鸡汤中一起煮,但思虑了片刻,就还是重新用清水煮了一遍。

“万一有毒,不至于一整锅鸡汤都不能吃了。”

在清水中煮了一刻钟,直到她夹起来都软烂无比,就先尝了一块,觉得口感还不错,就端了过去大家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