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回大秦开食肆(160)
吴家的少东家当然知道李卉此举的示好和善意,当即拍板:“就这么定了!”
在吴家食肆这边说了一挑子的话,却也搞定了诸多事项。
于是再登一醉方休的门找茵娘时,她一连喝了两海碗水。
“你这是从哪里来?再要我这可就只有果子露给你喝了!”茵娘打趣道。
李卉捡重点地说了,茵娘还未听完就明白她这是在给阿嫂铺路呢,“卉妹啊,我是真没看错你,这样,你也不必担心我会不帮着你阿嫂了,安县这边有我,你大可放心。你来得正好……”
说着,李卉便接到了在郡城的第一笔订单。
“我给你写一封手信,你到时候拿着去见我娘家大哥,往后你做了什么新鲜的酒品,就先给他送上一份。”
卉娘只有感动地再三言谢。
而韩国商社那边,听他家下人说,韩主事家中小儿有疾无心见客,李卉倒也没有强求,把伴手礼递了出去,就转身打道回府。
“总体来说,已经打点得八九不离十,食肆的生意应该无虞啦!”
处理完这些,李卉便又把目光往内收,关心起阿荇和阿侪两个伙计的去留。
阿侪是怎么都要跟她走,尽管说去郡城“山高路远”,他都还是要去。
李卉无奈,只再三让他跟家中父兄商量,“最后若他们都同意,我便也让你去。”
而阿荇这边,四个伙计中,她虽只在夜市上当值,但两人私交最好,李卉肯定也是希望最开始去郡
城能有一个更加知根知底的人和自己同去。可她家中对她宠爱有家,是家中幺女,都不愿意让她出远门的。
可从理智上讲,她都不愿意带阿侪和阿荇走,因为在这样的时代,要对一个人负责,责任实在太重大,大事面前,还是冷心冷性更好。
阿姳则不同,她是吴家派过来的学徒。
而能当学徒的,家里一般条件都不怎么样,而阿姳则更惨一些,是和老祖母相依为命。把她带上,赚了钱,老祖母的足病就能有更多的钱吃药,她也算是坐了一趟积德行善的好事。
这样一晃又过了半个对月,到快要五月底时,李卉终于又开了一个食肆内部的全体会议,再三重申了她的要求:
“阿姳跟我走,阿玉去吴家食肆,阿侪和阿荇留下。”
阿侪没坚持到把这句话听完,就开始咧嘴哭鼻子:
“更需要你们这两位得力干将,阿侪,你别哭,往后梧郡和安县之间,我们还要靠你来维持业务往来呢!”
“这段时日,西山上的嫩笋多了些,阿侪,你留意着,那些来送笋和其他山货的老伯老婶,山货食肆送一份,剩下的以后每月你就跟一醉方休那边说好,每月帮我送一趟上郡城来……”
越是大地方的人,越好时令鲜货,新店开业需要这样的策略来迅速打开市场。
“嗯……那好吧。”才哭过的阿侪,鼻音瓮声瓮气。
处理完这些事情,又安抚了好一阵儿阿荇的情绪,还没能摆平。
于是她又只好想到了“美食”——
正巧,这一下午,一个老伯确实送了一大筐的嫩竹笋来。
她先是把竹笋分成了四部分,一批做泡酸笋,一批就放在食肆里做烧烤素笋来吃,第三批用来晾在廊下,风干后拿来做笋干炒腊肉。
自然,这剩下的最后一小部分,就让她拿来做了“哄人”利器——竹筒肉饭。
那老伯很是有心,除了竹笋外,还带来了十来个新鲜竹筒。
这便是“竹筒肉饭”的灵感来源喽。
前世时,各大旅游景区,尤其以西南地区为甚,用新鲜翠竹筒来做容器,装冰激凌,装奶茶,都很有卖点。
她也打算这样复刻。
肉饭里加上各种豆子,煮得喷香下饭。但是她有一个失策的地方,就是不该把翠竹筒放滚水里过一遍水,颜色一下就变得很老旧。
真是美中不足啊。
“阿侪,阿荇,好吃吗?”李卉不知道自己百密一疏弄成这样后,还是否见效。
第77章 蒜泥白肉以后都你做饭,我来洗碗,可……
但事实证明,是她自己多虑了。
虽然煮过的竹筒在火里被烤得焦黄,肉的焦香却被逼得恰到好处。
食肆中试吃的四位小伙计,还有家中的爹娘和阿嫂、小福娃,都觉得这个竹筒肉饭又实在又味美,大家都说她有巧思。
离家前在食肆为数不多的日子里,李卉还大胆地对竹筒肉饭进行了外观上的改良。这个“外观改良”,自然是指盛竹筒肉饭的器具。
真的是用西山上的翠竹竹筒,砍了下来,用清水洗净,然后反复擦拭,再用搓子磨平竹筒内部的那些可能喇嘴的竹絮,然后等客人点了这道菜,就破开灶间原本的那个竹筒,将里头的肉饭再盛出来用新鲜翠绿的竹筒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