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造反,但有上门谋士版gb(196)+番外

作者: 不操戈 阅读记录

直到夜色渐深,谢今歌这才终于将那些容易流露出事情本质的字眼都给修改掉,抹除了记事册上的痕迹。

下值的路上依旧只有谢今歌一个人。

明明是条熟悉无比的道路,如今的谢今歌却只觉得在这平静的夜色之下翻涌着滚滚浪潮。

而当她动手修改记事册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入局。

比谢今歌去青云楼核实自己猜想更先到来的,是温昀景下达的旨意。

尽管谢今歌在猜到背后那两人身份的时候,就知道他们口中所说的足以让她步入朝堂的事是真的,但她却真没想到这一天会来的这么快。

拿在手中的诏书就像是有千钧之重。

若她并不知晓国师与玉畔先生的意图,或许还会觉得自己当著作郎这么多年之后,终于让皇帝想起了曾经被丢进翰林之后就没人管的她自己。

并且,为之庆幸。

但现在,国师与她的谈判无时无刻不在告诉她——这个官职其实就是国师替她谋求而来。

如果没有国师,她依旧是颗蒙尘的珍珠,依旧会被丢在角落,直到随着泥土一起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她最应该感激的,不是别人,正是愿意将她从泥土之中挖掘出来的国师。

“要说还是前丞相带出来的学生更有看头。”

宣完旨之后,文公公照常与这些接旨封官的人唠两句巩固人情,“这次皇上也就提拔了两位,偏偏您两位还都是前丞相手底下的学生。”

“只可惜前丞相回乡养老了,不然的话,恐怕他老人家也会为你们高兴。”

文公公这说的倒不是什么客套话。

莫说身为他们两位老师的前丞相,就连他自己,也是知道这两位之前的遭遇,知道他们到底是如何一直被埋藏起来,直到现在才得以重见天日的。

他身为皇帝身边的人,这些杂七杂八的人是什么情况都得心里有数。

皇帝要是想不起来就算了。

要是皇帝哪天突然想起来,问起来了,他们不能一问三不知。

是以,文公公的这几句感慨倒是发自内心。

谢今歌也听出了文公公话里的真诚。

她先是给了文公公谢礼之后,又状似不经意间多问了一句:“公公说另一位也是老师的学生,可否容下官问一问另一位是谁?”

皇帝的旨意还没传开,谢今歌并不知道还有一位是什么身份。

但从她拿到这个官位的情况来看,另一位恐怕也是被国师用类似的方法拉拢到她身边的同谋,也是她日后需要一同探讨经营的所在。

所谋之事毕竟过于重大。

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是提前一步确认一下对方的身份才更好把握日后的动向。

“另一位你也熟悉。”

说到这里,文公公脸上的笑意更深了,“是晚你一届的状元郎孟彰。你们同在前丞相门下,相互之间应该有来往才对。只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联系。”

毕竟,他们两个没有一个在仕途上得意的。

落魄之时,大多都疲于为自己的生计奔走,或许根本来不及私下联络。

文公公的话让谢今歌心中惊了一下。

她有猜想到其他各个同门,但却独独没料到那个比自己晚一届进入丞相门下的孟彰。

毕竟,在她的印象中,孟彰那种遇事有些过度踌躇犹豫的性格,看起来不像是会入国师之眼的人。

尤其是,她记得孟彰胆子很小。

曾经连夜路都不敢自己走的人,如今又怎么进入了国师的拉拢范围之中,参与到了这种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掉脑袋的事情中来?

但表面上,谢今歌却不动声色。

她又从怀中掏出来了一些碎银子放在文公公手上,客套地冲着文公公笑了笑,“最近这些年确实是不怎么联系,但想来他还是跟之前一样家徒四壁。这些银子公公就先收着,就当我替他给了,免得到时候又让他难堪。”

相较之于完全靠自己省吃俭用一路上京赶考的孟彰,谢今歌还算是有点家底的人。

她虽说也不得志,但跟孟彰比起来还算宽裕。

文公公自然也知道孟彰的情况。

原本他还想着,孟彰那边收不了赏银,恐怕又要纯跑腿一趟了。

倒是没想到,还有个愿意替孟彰出钱的。

有人愿意掏钱,文公公也没有拒绝的道理。

他掂量了一下这些碎银子的数量,确定数额还算不错,再提起孟彰之时脸上也多了几分笑意,“那就先多谢大人的赏钱了,等咱家过去宣旨之时,也会给孟大人好好说说谢大人的功劳的。”

直到将文公公送走,谢今歌这才终于收起了脸上客套的笑容,眉头微微皱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