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的小食摊火爆整个汴京(美食)(149)

作者: 紫流金 阅读记录

柳金枝忍不住挠挠下巴。

怎么了这是?

皇宫塌方啦?

但转头就被柳霄喊了声:“阿姐,快来帮忙,再重新煮锅粥!”

她连忙应声,再不去管傅呈了。

*

难民很多,但柳金枝带来的粮食有限。

好在她记得那位绯红官服讲过的话——

开放府中粮仓救济百姓。

于是在施完锅内最后一点粥后,柳金枝借此稳住难民,成功带着众人退回了柳氏饭馆。

此时明月当空,银光似流水般洒落在地面。

众人已经筋疲力尽,或坐、或躺在饭馆前的阶梯上。

“娘嘞。”王忠勇大大伸了个腰,只听见周身关节噼啪作响,“我这辈子没这么累过。”

言罢,一屁股坐在台阶上,也不怕脏。

吴兴镛撇撇嘴,似乎不太看得起王忠勇的粗鲁,坚持不坐在地上,只是默默靠在墙边。

但柳金枝看了眼,发现吴兴镛的腿肚子都打颤了。

明显是硬撑。

柳金枝笑道:“大家今天都累坏了,等撑过这几天,我请大家吃顿好的。”

绯红官服说要开粮仓,那建立起粥棚也就是这两天的事。

当官的家底都很厚,有绯红官服撑着,迟早能等来官家下令。

不过柳金枝还是很疑惑,为什么官家不肯提前放粮呢?

“汴京城人口太多了。”

与此同时,傅府书房中,傅霁景开口说道。

彼时

书房灯火摇曳,明亮的烛火照亮傅霁景温和儒雅的眉眼,他神色略微疲惫,眼眶下青黑浓重,像是几天几夜没睡好觉。

傅呈见状,只好把今日见到柳金枝的话默默吞下,给傅霁景倒了一杯茶。

“陛下就是因为这个,才迟迟不肯放粮?”

“嗯。”傅霁景点头,“以往也曾发生过此事,其他州府发生灾情,灾民北上,聚集汴京。”

“先是入住城内,尔后在城外扎营,久而久之,就会在汴京城安家,不肯再回原籍。”

毕竟汴京城是天下第一繁华所在,谁不想来?

往日是有圈地禁令压着,不许不同州府的百姓随意改换户籍,均匀平衡各个周府的人口和生产力。

百姓们不敢违令,自然乖乖在原地待着。

可天灾不讲道理,一旦降临,百姓动荡之余再顾不上禁令,自然拼命往汴京冲。

到了汴京,当然就不会轻易回去了。

“只是汴京城人口一再激增,已然是人满为患,城内更是寸土寸金。”

“如果再强行容纳这些难民,汴京城本地百姓的生活肯定要受影响。”

“最重要的是,没地了。”

傅霁景在皇宫这些日子,一直在与官家商讨此事。

但他只写了一篇论,并未实际接触过此类事件,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听,只有问到自己头上才会回答。

以上这些话,就是官家亲口所言。

汴京城地太少了,所以建起来的房子才那么值钱。

甚至到了就连一些底层官员都没钱买房,得一直租房才能勉强在汴京落脚。

他们傅家本来也该是没房一族,但太祖时傅家就受重用,因此被皇帝赐了宅院。

但这赏赐不是永生永世的,在傅家先祖离世后,这套御赐宅院理该被礼部回收。

只是全朝廷都没想到,傅家后代竟然那么争气,代代出人才,代代有高官。

历任皇帝只好把这套宅院重复性赏给傅家,直至今日。

由此可见,要想在汴京落脚,要么有钱,要么有才。

但难民们什么都没有。

强行入住,只能跟汴京城本地百姓一块儿瓜分有限资源。

“太祖已经主持扩建过一次城墙,若要再扩,不仅劳民伤财,短时间内也无法做到。”

“所以陛下才那么头疼。”

甚至讨论到后来,官家与群臣商议的话题就从“如何修建堤坝?”,转变为了,“如何让这些难民心甘情愿回到原籍地?”

傅呈拧着眉头道:“这确实是个难办的事情,最后官家怎么说?”

“延迟开放救灾粮仓。”傅霁景呷了口茶,润了润干燥的唇瓣,“但将粮仓内的米粮分作小包,如若有愿意回原籍地的难民,就可以领取救济粮。”

这虽然听起来残忍了些,但为了不造成更大的麻烦,朝廷也只能这么做。

“那派何人去赈灾呢?”傅呈把话题重新引回了水灾上,“我想,官家必然会派你去。”

傅霁景点点头。

他写的那篇论很得官家的意,并且有几条落地实操可能性很大,这次南下赈灾必然有他。

“不过除我以外,还有几个人选未定。”

傅呈疑惑,道:“谁?”

傅霁景道:“官家意欲从今年秋闱算经科中,选拔出前三名分派进南下赈灾队伍,让他们施展所长,帮忙修筑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