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排兵布阵,再加上萧隆超过22岁了,他们参加的个人赛是两个项目,既为自己争取奖牌,又为红旗厂争取不同项目的积分。
林巧枝又不免好奇,问他:“他们的技术真这么厉害?”
“怎么说呢……很细。”萧隆回忆着,又看了看林巧枝,举例道,“比如你做模具,对自己要求很高,再小的细节都要按照能做到的最好标准来,但对他们来说,一入行面临的就是这样的要求,甚至被要求达到的标准远超自身能力,想松懈都不行,一松懈就不合格,组装的仪表就是废品。”
仪器仪表这玩意,可不像是拖拉机,哐哐响了,冒黑烟了,狠狠心,都还能将就着继续用。
但凡出一点点偏差,测量不准了,这仪器仪表还怎么用?它生来就是标准,就是要去度量那些人把握不准的细微尺寸的。
反馈太及时了,逼得人必须全神贯注、绷紧神经,还要一门心思的钻研怎么达到严格的高要求。
无时无刻不处于这样的环境,技术想差都不行。
所谓环境造就人。
可能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形。
林巧枝:“还真不怪他们有自信。”
她要是在仪器仪表厂,她也自信。
就这样的技术标准、技术难度,放眼全江城,放眼全省,还有谁能打?
劲敌啊。
难怪连一向昂扬进取的温厂长,都没说什么“要拿下第一”的个人赛目标,只偷偷在团体赛做文章。
随着广播里传来声音,林巧枝和萧隆、方子勤他们相互道了“加油”后,就各自去找自己比赛台了。
林巧枝参加的这个个人赛,开赛前裁判当众抽到的题目,是在一块钢板上完成异形咬合件的盲配加工。
且咬合两侧,都是分两段加工。
可以简单理解为,要做一个“凹”和一个“凸”,然后让它们能精准咬合到一起,然后这个“凹”要分两段来做,“凸”也要分两段完成。
这个“凹”“凸”都还长得有点磕碜,表面奇形怪状的,很有个性。最后4块工件都在一块钢板上,由裁判锯割下来进行装配,叫做盲配。
这样难度就又跃升一个台阶。
最后要求四块工件要能成功咬合,视为完成比赛。
然后完赛的人中,再根据4块工件的配合间隙精度高低,来进行成绩排名。
裁判道:“各位选手操作台上都有一块45号钢,操作失误没有替换钢板,视做未完赛,不计成绩。最终成绩以精度排名,相同精度时间短者获胜,再重复一遍尺寸数据,①号件……现在我宣布,比赛开始!”
随着裁判宣布比赛开始,现场气氛,陡然拉紧。
即使知道这场上有实力强悍的劲敌,但林巧枝依旧像是平时干活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操作台上。
她在脑子里又梳理了一遍。
两两分段,两两咬合的四个工件图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
她边检查着手中这块45号钢,比黄铜贵一点硬一点,但在钢铁里,是公认的廉价高碳钢,冷热加工性都不错。
她想着萧隆说的……很细。
要怎么在一定技术水平内,做到更高的精度呢?
林巧枝又看了看眼前这块45号钢,心里已是有了打算。
第62章 跟上她,狠狠杀一杀仪器仪表厂的嚣张气焰!
比赛现场。
带队的高工都在比赛场地外巡游。
一边和相熟的高工聊天, 一边注意着赛场里面的情况。
对成绩没有太大压力,没有太高追求的,聊得就比较轻松。
但凡对成绩有想法的, 都心不在焉、有一搭没一搭的应和着,其实注意力都在比赛场地里, 目光盯着自家选手的操作, 生怕出问题。
又时不时去关注一下红旗厂和仪表厂选手的操作,看看他们到底什么水平。
“这次估计又是仪器仪表厂独霸鳌头了。”
“我看红旗厂也不差,你看这精气神。”
“那是最近红旗厂风头盛,技术这东西,又不是精气神能顶上的, 要是行,还要我们带队做什么?直接让党委书记带队好了,思想工作人家做得一套一套的,保管年轻人干劲十足, 激动得地嗷嗷直叫。”
“技术凭的可是真家伙,硬本事。”
“我们厂这次能有人进入前20, 就很了不得了, 真和他们两个大厂比不了。”说话的人带着豁达的笑,但眼睛错也不错地盯着赛场内,不瞎的人都看出他在假意谦虚,这是想爆个冷门呢。
“嗐,我们就是来涨涨见识,别说前20了,能完赛都谢天谢地了。”
“是啊, 完赛就谢天谢地喽,这可是盲配。”
这话又引起一阵共鸣, 仿佛说了就没那么丢脸了,先挽挽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