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钳工[六零](385)

法国方面炉管的技术代表,就纯粹是凑热闹了,扫了一眼,看到和炉管没有太大关系,也就耸耸肩。

安斯艾见他们不开窍,干脆直白地提醒了一句:“温黏关系方程。”

温黏关系方程?

这个很久不用的知识点,忽然被从记忆深处提起来。

在这里的都不是技术平庸之辈,看着这些操作,回忆着自己这些天的排查数据,很快都意识到什么。

整个团队很快安静下来。

目光再投向操作日志的时候,眼神中的思索和迟疑就明显多了,还偶尔转头向翻译低声问两句。

再看这份操作日志,就能感觉到操作者果断的调整方向,还有每一步精准踏到点子上的用意了。

布德也道:“这操作很干脆。”

又看向安斯艾,见他冲自己点头,布德转身通过翻译对贺红星要求,客气几分:“我们能看看这位林专家得出的数据吗?”

“那要稍等片刻,我们去请。”贺红星矜持了一下,这感觉,还怪好的!总算不是只能被牵着走了,也有他们走在前面的一天。

甚至有点不习惯。

林巧枝和卢当山被请过来。

卢当山把手中资料递出去,并说出那句“这是我方目前的结论”时,心里也是说不出的滋味,感觉腰杆都能挺直一些。

又介绍:“这是我们的技术专家,林巧枝。”

林巧枝点头示意。

安斯艾等来自世界工业强国的技术专家,目光落到林巧枝年轻的面容上,一时有些凌乱起来。

第123章 这些“民间智慧”这些“土方子”

卢当山真的有这么一瞬间, 想给三方技术团队,好好说一说,说一说我方的技术。

不过, 其实不用他说什么,安斯艾和前川亮太几人就感觉很是不可思议了。

真的没有弄错人吗?

如果说安斯艾第一次听到林专家这个名字的时候, 还是无所谓的态度, 但在发现自己等人的结论真的被推翻之后,对林专家这个称呼,就没法无动于衷了。

他在心里也是大概勾勒了一个形象,很模糊,但大致是专家学者, 年龄不小,固执严谨的小老头,或者是戴着眼镜穿中山装那种中国人形象?

但不管怎么模糊,和眼前的林巧枝, 真的没有一丝重合之处。

年轻的简直像个学生。

这要是在他们国家,可能是还在读书的年龄, 哦, 亚洲人显小,那最多也就是刚刚进公司实习的实习生吧?!

但想到公司里那些女工程师,虽然少,但个顶个都是不好惹的技术大牛,一时莫名结舌。

林巧枝见他们没动静,主动提醒道:“不是要看数据吗?”

赶紧看了具体数据,才好进行下一步!

卢当山对这套设备的内部运行原理, 理解的还是差了一截,想破了脑袋也没有想出来, 这个水到底是从哪里混入急冷油的。

细到这个程度的细节,想靠她一己之力解决,就太慢了,也是有点不太现实。

她不确定她在梦里找到过根源没有,总之梦醒之后是没有什么印象了,可能是没找到,也可能是理解不了随着背景板淡忘了。

安斯艾等人如梦初醒,不太确信地低头看起了这份针对性的数据,还有一目了然的函数图,看着看着,神情逐渐郑重起来,还时不时返回去看操作日志,相互对照,低声讨论些什么,或是拿起笔在草稿纸上计算些什么。

前川亮太看着,忽然道:“温黏关系方程是在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吧?实际操作起来,其实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急冷油的品牌,含有杂质的多少,甚至实际车间操作影响的可能也非常多,有一些不符合函数的波动很正常。”

林巧枝就听他叽里呱啦说了什么。

其实也没怎么听懂。

等翻译再复述的时候,林巧枝特意看了他一眼,觉得这日本人有点奇怪。

这不扯淡吗?

公式定理为什么被总结出来?因为就是规律!要是实际工作中就不能用了,就要被抛开了,那一群科学家辛辛苦苦总结出一本又一本的科研规律和定理是为什么?做出来好玩吗?

美国人史考特闻言,也附和了一句:“其实考虑的也有道理,毕竟裂缝痕迹全都符合热应力失衡模式,温度的影响还是不能就此被排除的。”

林巧枝眉心挑了挑。

不知道是不是这两天听多了那些弯弯绕绕的想法,竟然真的觉得这两人有点怪怪的。

她伸手指了指资料:“你们再往后看看。”

又转头,低声问卢当山:“当初说是由于操作问题导致温度影响黏度的是哪一方?”

“是美方在讨论的会议中提出来的,然后得到了日方的大力支持,最后法方的炉管公司也觉得十分合理。”卢当山有点费力的回忆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