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钳工[六零](446)

袁立华:“林工,你之前走过那么多项目,肯定也清楚,技术谈判其实是整个引进项目最关键的环节,谈得成不成功,占不占主动权,不仅影响商务谈判,更是整个引进项目能不能达到我方预期的最大成败因素。”

最最失败的情况,就是钱也花了,但最后却没有实现引进之初想要的效果。

不是没有发生过,解放前的旧中国就曾经吃过许多类似的亏,买过旧设备,钱也花了不少,结果还是上了当!

曾有一次进口旧轧机,人家设备更新换下来的,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也是难得的设备了,但拆下的地下电缆等配套设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和报废,根本无法二次投入使用,又要再想办法。

旧中国不少爱国实业家,就吃过这样的闷亏。

彼时中国势弱,更是申诉无门。

这次引进,由武兴钢铁设计院和首都钢铁设计院牵头,袁立华身上扛的担子真不小:“我们这次想引进的成套设备涉及炼钢、轧管、管加工,还有直接还原铁设备技术……牵涉面很广,谈判进行得也很艰苦,后续可能还需要进行多轮,要麻烦林同志你多费点心了。”

“如果遇到任何问题,随时都可以向我们的后勤保卫组提,我们全面保障技术专家的一切日常,让大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技术谈判。”袁立华再次鼓劲道。

林巧枝翻了翻资料:“炼钢、轧管、管加工……这是引进的是咱们工业的血管啊。”

研究了两天外方提供的技术资料。

林巧枝大致摸清了情况。

她初次作为中方谈判人员,进入谈判会议。

第152章 遇到林巧枝,纯属倒霉了

林巧枝挑了个旁边不起眼的位置, 带着资料和笔记本,拉开椅子坐下,却是吸引了会议室内所有人的注意力。

此次项目引进谈判, 德、日、法的三家公司通过询价书,进入到了技术谈判。依次是辛马克, 西日铁, 科莱西姆公司。

这场谈判,是与法国科莱西姆的谈判。

法国几名技术人员,见到林巧枝这个新面孔,年龄,性别……不管看哪个方面, 实在是有些诧异。

相互交头接耳地说了几句。

表情很快放松了下来。

尤其是当会议开始之后,发现林巧枝不怎么发言的时候,对她的警惕性,就逐渐降低了, 注意力也渐渐移开。

参会的中方技术人员,除了林巧枝外, 有三名主力钢铁方面的技术人员, 一名油田借调来的高级技术工人,坐在旁边的还有武兴钢厂主管生产的副厂长,总工程师,再就是首都钢铁研究院派下来的专员。

中方钢铁专家胡明德,很快切入会议主题,率先提出:“贵方CPE机组能否将废品率控制在5%以下?”

这是在与上一场日本谈判的时候,日本为了展示LF炉外精炼技术, 而暴露出的问题——限动芯棒轧机高达12%的废品率。

法方工程师则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优势绝对是最大的。如果贵方在意这个数据, 只需要使用精密管坯加热,将温度控制在±5℃,我们的CPE技术废品率仅3%”

主管生产的副厂长皱眉头:“±5℃的温控,这个不容易做到吧?”

“确实是,”法国人笑了一下,补充道:“需要配套进口咱们的感应炉,不贵,只需要额外再追加3000万即可。”

……

会议双方你来我往,针对细节切磋商讨。

林巧枝身处现场。

看着现场教学,可算是看明白了。

她这两天晚上,都和大家一起挑灯夜战,研究这次的引进方案,知道中方自己人的实际底子。

再看眼下这个“演”出的样子。

摆出的架势,中法双方看起来,真的像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切磋,她心中暗自称奇。

但也是认真的听对方发言。

一半是翻译,一半是直接听。

大多的引进项目,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林巧枝每经历一个项目,基本能熟悉一个项目的工业英语。

而工业来来回回,其实就那么多单词。

慢慢水平也就起来了。

听翻译的,和听对方技术人员的直接输出,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技术人员之间那种表述的习惯和共鸣,确实会被翻译转述削弱。

林巧枝主要还是听技术,理逻辑。

因为机械工业这个东西,一定是按照逻辑走的,和化学的千变万化不一样,和人这种善变的生物更不一样。

其实站在德、日、法三国的角度。

他们的做法也只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升级版本,高科技版。

老王想把自家的西瓜卖出去,有客人来问“你家西瓜甜不甜”的时候,难道他会说“我家西瓜不保证甜,这一卡车还被撞过一下,但是肯定是最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