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女钳工[六零](54)

他说的止裂孔,是在铁料上特定位置钻出的小孔,防止錾削加工的时候,发生撕裂。

按照她们这个件的要求,小孔开出来必须和圆弧线之间有一定间隙,一旦吃线,这个件就没有加工余量了。

林巧枝闻言,也是深吸了一口气,慎之又慎的确定了一下止裂孔的位置,然后操作换了钻头的车床“滋滋滋滋”地对准了上去。

并不是很顺利丝滑,但至少止裂孔是钻好了。

两人同时紧张地去检查。

然后齐齐松了口气。

没有吃线!

“这不错啊,你这水平,真要把这个模具顺下来的话,去偏远一点小机械厂,再选个技术难度低的产品,也能做独挑大梁的钳工了。”许观平感慨。

“差不多,走吧。”林巧枝点点头,这模具能顺利做下来,确实是非常大的锻炼。

把用车床粗加工完的工件运回操作台。

拿抹布擦了擦。

林巧枝又对照了一遍图纸,决定从侧盖板右下角处开始入手。

她弓着身,用锉刀一点点开始精处理。

曾经细密划线,一层层锉平的铁料的练习,带来了愈发精密的手感。

她弓着身,锉削的操作稳而有序。

许观平把他的操作台收拾好,回来一看,林巧枝已经处理好一个侧盖板尾端的边角。

他往细了一看,眼皮子猛地一跳。

他不是刚入校不到一年的新生了,也看过很多高工的操作,不会轻易为一些技术大惊小怪。但问题是,林巧枝现在的技术,怎么又有了这么猛的精进!

他又不敢出声,怕惊了林巧枝的操作。

只好站在旁边,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林巧枝手上的锉刀。

好不容易等到林巧枝直起身,活动一下腰背,他震撼不已地问:“你这么快,就直接打通了两精度直接进入到7丝的精度了?”

第20章 做高精尖模具的好苗子

林巧枝拿起标尺, 卡住两侧,“你量都没量,就知道了?”

她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本子上, 又把位置让出来给许观平。

许观平从工装腿外侧口袋里,摸出另一把标尺, 也夹准那段, 边测边说:“感觉嘛,我不信你没有,看着一刀刀下去,大概什么水平就知道了。”

7丝的标准看似很宽松,比红旗农械厂现在用的拖拉机模具精度差七倍。

但仔细一想, 也就头发丝直径稍微粗一点点。

这么细微的尺寸,却要从始至终一丝错误都不出。

许观平自己也差不多有这个精度了,可也没有信心做出这个侧盖板模具。

一是太大了,按照工期算的话, 每天工时四五个小时,差不多要两个月才能做完, 这期间可一次错都不能出。

二是还有一个圆弧形, 这种内侧带圆弧形的模具,难度比横平竖直的直线高得不是一星半点。

当他也测量完,两个人的测量数据一对。

精度无误。

许观平长呼了一口气:“恭喜你。”他攥了攥手中的标尺,心里有点说不出的五味杂陈。

因为从此刻起,他十分确定,自己引以为傲的学业和技术,全都被林巧枝这个学妹追上来了。

而林巧枝, 不论是已经拿到了一个铁路局的正式嘉奖函,还是学以致用的能力, 甚至学业上没有低于90分的科目,都已经超过他。

对了,还有努力,他也比不过林巧枝。如今唯一领先的技术,也已经被追赶上来。

而且,他完全没有把握制作这个侧盖板模具,那一点点技术经验上的领先,好像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还是等我成功做出来,再来恭喜我。”林巧枝做好工作和测量记录。

锉和削过后,还要进行更细致的磨、抛。

但这就相对没有那么紧张了,力道柔和均匀,不太容易出错。

林巧枝开始细细磨那一小块。

“巧枝,是你的天赋好,比我们都好许多。”许观平说起来有点羡慕,羡慕的同时也有些赞叹,那股子拼劲儿,他是真没有。

“唉就是可惜你想要进王工的组,要不然就你这天赋,绝对是做高精度模具的好苗子,乔工肯定要来抢你。”

林巧枝第一次做侧盖板模具,就能按照图纸处理好工件的细节,眼看着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浑然自如,天赋怎么会不好?

许观平只是发散思维了一会儿。

林巧枝就处理完侧盖板尾端的边角,顺着边角,拐进了内弧。

这个“半圆弧”并不是规则的、圆滚滚的半圆。

而是一个有特殊弧度作为盖板的弧形。

林巧枝十二万分小心地刮削,屏住呼吸。

她选择了最保守的方法——贴着划线上一点刮削,然后最后靠近划线的一点点,用磨来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