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人在北宋,吃瓜勿扰!(308)

作者: 南伍 阅读记录

再也没有刚来的时候,不长眼的人来找他们麻烦的事儿了。

因为……

第一次麻烦被苏景和他弟弟苏轼飞快解决之后,后面再有事儿,都直接被源头摆平。

每次不是太子就是公主,偶尔是皇帝自己来。

这么三无不时的闹着,江南的世家也吃不消啊。

就算再不长眼,家里的小辈再纨绔,都知道了,人家是来这里当霸王、当地头蛇的,他们这些前“地头蛇”不识相的话,就只能早点往生了。

他们的日子是舒服了,但也一直没回汴京。

甚至,甚至。

宋十一看了苏景和一眼又一眼,他的那俩弟弟现在都在汴京呢!

宋十一想到这里的时候,苏景和也想到了,不过他们俩思考的事儿相似而又不同。

这五年来,苏景和自己的日子过得很好,但是他很心疼苏轼、苏辙两兄弟。

他这想法要是说*出来,宋十一现在能转头就走。

学霸的凡尔赛文学,实在可恶。

但苏景和是真挺心疼的。

兄弟俩和历史上差别太大了,就是大,苏景和才知道,这两位为自己放弃了多少。

和历史上的苏轼前期大放异彩,中后期因为诗文、政见和不低头的韧性被反复贬谪的事儿不同。

现在的苏轼依旧万丈光芒,他有才华,诗词惊人,他有能力,在每个地方都踏踏实实地做出了自己的实绩。

但是,但是,他居然一点让人能够当靶子的“诗文”都没有!

写诗的时候得多憋屈啊!又或者是有些惊才绝艳的,但是可能触到一些人霉头的诗词,苏轼就没有再发了。

苏景和一想到这里,是真的心疼。

不光是苏轼,还有苏辙。

苏辙原本的当官路线是前期韬光养晦,中后期发展,对比苏轼更踏实也更不显眼的一条路线。

但现在也没有保留,锋芒毕露,用实力在仕途上一路大开绿灯。

现在两兄弟正经踏上仕途也就五年,已经从地方调到汴京了。

可想而知背地里付出了多少。

这,这,怎么能不让苏景和心疼呢。

哎。

宋十一看着苏景和皱着的眉头,以为他在用系统看宋仁宗的事儿呢,只看这人眉头越皱越紧,宋十一就心下大叹息,感觉陛下的身体是真不好了。

也赶紧开口,生怕苏景和用心声“说”出来,虽然隔墙有耳,但比起心声还是自己说要安全些。

“怎么样啊,这朝堂……”

宋十一才开口呢,一听“朝堂”,苏景和以为他也在为了苏家两兄弟担心,顺着一起聊下去了。

“这朝堂的水实在太深了,苏轼、苏辙两孩子也不容易,我还是想办法求求夫人给我拨款,然后我们出钱养两个弟弟吧,在朝堂拼搏,哎,真让人心疼啊。”

心疼?心疼谁?

宋十一知道苏景和说出来的事儿应该会很炸裂,他都做好陛下明年驾崩的准备了,但显然,还是准备少了,苏景和还是人吗?

究竟是谁该心疼谁啊,谁又不容易了?

明明是他们这些普通人不容易!

宋十一虽跟着苏景和在这里,但也不是变成了深山老林的人,苏家这两兄弟的难缠,早有人写信过来向他诉苦了。

以前他诉苦,说跟在苏景和手底下是真不容易,这祖宗想一出是一出,他还不得不舍命陪君子。

其他人甚至觉得他是在凡尔赛,感觉是他玷污了这个“金饭碗”一样。

到他们也在苏家兄弟手底下干活了,才知道,这是真不好干啊。

苏轼这人想一出是一出,经常带着自己手底下的人一起熬夜或者长期干亏本赚吆喝的买卖,但这人还真能赚到吆喝,可怕的是他本意并不是想要赚这个吆喝的。

苏辙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和王安石的性格很像,他认定的,哪怕所有人都和他说是错的,他也会坦然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管其他人的小想法。

其他人“投诉”这俩人的话术,宋十一是越看越眼熟,他翻出来了自己曾经写过的,但没发出去的部分诉苦的信件。

实际上也不用这么对照,他就知道这“熟悉”是像了谁。

可不是苏景和这人的拆分吗?

这俩甚至在科举上也像是拆了苏景和一样,优秀,但没到苏景和这么优秀。

也就是苏景和不搞文学,被这两人的文学光芒掩盖了。

宋十一这话要是被苏景和听到,他必定是要惊恐万分的。

难道他苏景和搞文学了,就能不被三苏的文学光芒掩盖吗?

真要是做到了,他就不应该叫苏景和了,趁早改名叫李白,让这件事的逻辑更加顺一些。

“算了,我回去了。”

宋十一就知道,苏景和这人越来越“老奸巨猾”了,想要从他这里套出来陛下的消息是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