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快穿,大佬!(135)

作者: 云弎 阅读记录

————————

皇帝赏赐的庄园在皇城外的郊区,占地约莫十公顷,面积在京城郊外即使不排前十,那也是靠前的农庄了,价值不可估量。

庄园内除了主人预留的一些良田和住宅外,其余的皆是原有的佃户。

闻子吟正好利用这个农庄来试验农产品,闻家一大家子世代种田都是种田的好手,在这方面正好能榜上忙,不说别的,动手能力绝对是满分的。

她原先虽说没有实践过农业这方面的经验,然而见识得多,杂书也看得多了,自然有几分底,即使没有专业人士的从容,也有几分可行性的试验方法。

在八十年代那个世界时,后来她看完了渠教授家里的一屋子的藏书,里面也有一些杂书是关于农业和种植。

闻子吟神魂庞大,历来过目不忘,即使过去这么久了,只要有心回忆,就能想起来。

东槐如今是以稻米、小麦、高粱,黍、豆类粮食为主食,其中黍、高粱、豆类为粗粮次之,稻米和小麦最是精贵。

然稻米产粮最低,且只有南方水田才有产,即使是良品稻田,一亩产粮也不到一石。

遇上暴雨水灾,原本就在半湿水地里的稻谷禾苗很容易因为积水过多,导致根部泡烂,稻谷生病的,而南方夏日暴雨又是最多的。

也有旱天,一旦太阳高挂连日高温不雨,水田干渴稻谷就很容易枯萎,需要农民们日日早起日落两个时间段,挑水引水去灌溉,才能堪堪保住收成。

因此稻米是所有粮食中产量最低,最难伺候的,东槐现有的稻谷都是一年一季的,一年收成不到一亩一石,愿意去种的人就更少了。

大部分农民耕种还是以粗粮为主,在东槐细粮精面价格居高不下也是有这个原因的。

再来说说粗粮,虽说粗粮好伺候些,产量也比精粮略高一些,然仅凭人力耕种,还得看老天脸色,现有产量也是不足以支撑中原的庞大人口数量的,多数百姓因而吃不饱饭。

百姓们若是自己家的地,仅需秋收时交一季税,若是佃户给地主家种地的,还得看地主是否好相处。

正常而言交完税之后的粮食收成佃户能收四到五成,但如果遇到黑心肝的地主,两三成也是有的,但这年头有地种有粮食吃就好了,佃户也只能无奈妥协。

闻子吟对这些情况都进行了分析,认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百姓们的饱饭问题,得从两点入手,其一就是高产量的粮种,可以寻找开发一些新品种,也可以在现有的粮种基础上进行优育,其二则是耕田土地的分割制。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封建王朝包括东槐,历来百姓们的耕田多数是像富贵人家佃来的,大多数土地掌握在贵族和皇族手里,而百姓只有像一些靠山偏远的地方自己开垦的才有土地。

例如闻子吟的家就是如此,大阳山若论历史,在大阳村存在之前是座荒山,是南下逃难的闻氏族人等一些百姓在此落脚开辟的,历经数代就变成了大阳村。

后来又迁途而来的小阳村等另外两村,形成了居住地的村落,因此只有类似这样靠山偏僻的地方,且祖辈开荒耕种的,方有自己的地可种。

大部分百姓其实少有自由的耕地可言,如此一来又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层层剥削下顿顿能吃饱的皆是少数。

......

三年后。

这一年被史记称为封建王朝革命性地一年,也是东槐强国之路的起始。

第95章 科举女状元之权倾天下

永年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刚刚入冬天气有些寒凉, 这是永年十九年的最后一个朝会, 是一个注定会被载入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开始, 东槐走向了国富民强的东槐盛世。。

“奉天承运皇帝, 制曰:今有吏部右侍郎兼之太子太师闻子吟,屈身试田,不辞辛劳,日日夜夜勤勉钻研,终得三物,一物曰薯、一物曰稻,一物曰苞谷, 其种植后产粮无数, 各地耕田今增收数倍。此举功于社稷, 利在万民,今多地丰收,百姓丰衣足食,朕闻之甚欣, 特封其为宰相, 加封奉恩辅国公,享世代承爵、见朕免跪之特权,赐......钦此!”

长长一串的圣旨,炸响了朝廷上下。

随后在文武百官都蒙然半晌回不过神来时,向来不苟言笑的户部尚书笑眯眯地将今年各地的税收和粮食产量报了出来。

听着长长一串的数据,众文武百官掐指一算, 这一年的国库收入都快赶上两三年的总和了,更别提那些粮食产量了。

“尚书大人,你没算错吗?”有官员不敢相信,把目光转向难得和颜悦色笑容满面的户部尚书。

这户部尚书平日里脸色臭的很,生怕有人找他预支银子,向来是一副别人欠他八百两银子的模样,今天在朝堂上却笑眯眯的。

他已捋胡须笑眯眯道:“各位大人,老夫算了多年的账还会算不清?如大家所听到的,今年开始咱们的国库收入翻倍升高,百姓们的粮食产量也在与日俱增。”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我们东槐供养军队也少不了这些军粮和银子,这些都多亏了右侍郎,不,应是国公大人才是。如若不是当初闻大人初考了状元,便立志为百姓们着想,替百姓们的生计操心多年,也不会有今日的增产,在此我要代户部和百姓们感谢闻大人!”

户部尚书心里当真是喜不胜收,心里乐滋滋的,这是他当上户部尚书以来最高兴的一天,以往皇帝建馆建房建庄园,打仗出兵,赈灾救济等等,这些哪样不要钱?

皇帝将掌管户部职责交给他,拿不出钱来是他的事,把钱都用出去了,下回紧急时国库钱不够花找谁?

这让尚书大人每日脸色都臭臭的,头发都秃了一大把,这下可好了,全国粮食增产,国库收入也增加了,可喜可贺,他可以缓好几年了。

百官们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他们也不是瞎子,这几年来民间和朝堂上的变化,他们都看得清楚,这个以女子之身爬上状元位置,再屡立奇功,一步步高升的女状元,深受皇上信任和倚重,看久了他们也就麻木了,先前还能安慰自己,反正她不知死活与皇帝下了那样的赌约,也定然走不了多远,会被打回原形。

然而没想到,非但没有如此,还一步步高升,甚至实现了她当初所说的承诺。

如若不是前两年去了边关的缘故,怕是这个时间还能在提前一两年。

这些事情不细细琢磨还好,一旦深思,就会发现在短短几年间,这一位刚刚及笄不久的女状元,做了许许多多的事。

屡屡让所有的人感觉到惊奇,甚至已然忘却她女子的身份,从内心里觉得她有资格与他们并肩在朝堂上,这样的潜移默化的变化,和出于内心的感叹,让所有文武百官都将目光投向了正中央跪地接旨谢恩的少女。

约莫十五六岁的少女,穿着一身深色的朝服,衬得脸上肤色越发白皙。

她脸上的表情一如既往的淡然,荣辱不惊,即使发生再大的事情,神色也不曾有过惊慌的情绪,叫百官们看不透这个比他们小了好几轮的女孩。

有之前的事情做铺垫,百官们虽说对户部提供的这份数据有些诧异,但也并非不可接受。

他们晓得皇上给的封赏并不过分,虽然闻子吟年纪不大,但是她的才能确实实打实的,上位以来做了许许多多前人和他们这些年长许多岁的前辈们做不到的事情。

先是呼烈格尔归顺,这两年来边境格外平静祥和,中原也每年能得到从那边进贡来和交易过来的马匹牛羊等畜牧,解决了百年来中原的北方之乱。

后又是编写了许多古籍,为士林学子们所推崇,是个真正有才华的人!

上一篇: 反派大boss挂掉之后 下一篇: 许你一个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