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凤谋金台(336)

作者:牛人 阅读记录

徐圭言也看着他,从李起年的眼中,她看到了一丝不同于往日里的情绪,“我对权势毫无兴趣,先皇后将你托付给我,如果你赢了,我便找个地方过我自己的日子。如果你输了,我陪你。”

李起年喉咙一动,“你这么做……只是因为我母后将我托付给了你?”

徐圭言轻笑摇头,“我也想看看我有没有这个能力,”这比什么都重要,我可以对它毫无兴趣,但那也是我不想,不是我不能。

她转过身去,身影在灯火下被拉得老长,像一道沉默的铁线,笔直、锋利。

李起年望着她的背影,良久,像是忽然明白了什么,又像是更迷茫了。

屋外风吹树影,夜色苍茫。

海风翻卷着海面的白浪,层层叠叠地拍打在礁石上,带来阵阵腥咸与湿润。

岸边的百姓围着一张新立的告示牌,正摩拳擦掌地交头接耳。那是一纸新颁的捕捞规定,写得清清楚楚:禁渔期提前三日,某些幼鱼不得入网,沿岸三里内禁止夜间明火作业。

更关键的是,对因天灾损失严重的渔户给予粮草补贴,并以官银收购部分鱼获,建立储备。

“这才是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的人!”一个卷着裤腿、满身咸水味的汉子大声说道。

“对,别看徐长史平日里不做事,她一动手,连县里的老爷都换人了,如今又帮咱们把这几年被剥的银子讨回来,还改了旧规,像话!”另一个妇人附和,手里还抱着一个瘦小的孩子,面上多了久违的笑意。

“就说嘛,那徐长史,看着是个读书的女官,做起事来,比那些满嘴仁义的男人强多了。”一名年纪稍大的渔夫擦了擦鼻子,感慨道。

这些话,一字不落地传入一旁站着的秦斯礼耳中。他身着便衣,袖口微敛,只是静静地立在一株海槐之下,看着那群为新政而欢欣鼓舞的百姓。

“好官,好官啊!”人群中再度爆出欢呼声。

秦斯礼眯了眯眼,望着海天一线处缓缓退去的潮水。他没有笑,只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语气不大,却像是说给风听:“百姓爱忘事,只会看眼前的好处。”

身侧有随从小心翼翼地应了一声:“大人所言极是。”

秦斯礼转身。

“你说他们现在高兴,三年后呢?五年后呢?若海中鱼源匮乏,海草枯萎,礁石裸露,届时可还有人叫好?”秦斯礼问,却没有等谁回答。他只是低头用靴尖拨了拨脚边的一块海螺壳,“大海是吃不完的,但也不是无底的。”

他脑中想起前几日徐圭。她衣袖微扬,语气不急不缓:“我们不能只管眼前一年、两年的渔获,人能靠海吃饭。”

“但是,眼下百姓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前朝的规定已不适现在的情况,所以晋王府,晋王决定插手,修改捕鱼量的限制数额……”

那时,,未置一词。

大伙儿都觉得是好事,会离开,日后出了事也和她无关,那也是新官的事了。

百姓们渐渐散去,有的提着鱼筐,有的拉着船绳,重新投入生计。

天光斜照在潮湿的海面上,泛出一层金色,。

魏叔佑的事,也终于有了结局。

虽然他被革职,但因多年来的善政,以及在这场风波中主动配合、揭发幕后,他没有被流放,而是贬为庶民,暂时不得再任公职。

徐圭言说:“有错便该惩,有功亦不可抹杀。”这话传到百姓耳中,也算以德服人。

新的县令已在路上,听说是从监察司那边调来的清正之人,擅查贪案,也识政事。不少人暗暗松了口气,这场风波若就此平息,也不算白白经历。

然而,秦斯礼站在高处,看着海岸线那一幢尚未被收缴的豪宅,那是魏家侄子留下的“烂账”之一。

花檐朱栏、琉璃瓦顶,宛若误坠凡尘的宫殿。此刻孤零零地立在崖上,在夕阳下竟有些荒诞。

长安的早春仍带着几分寒冷,宫中花木尚未复苏,但局势流转却比任何季节都要炽热。

李起凡自晨起御前禀报开始,便心烦意乱。

有人把晋王李起年于岭南协同朝廷官员赈灾、处理魏县令之事的风声带回京中,传得沸沸扬觞。

李起年硬握官权,不惜牺牲地方官名声以维护清赈公正。

有人私下嘀咕:“趋正不趋权”,但“权者即正”的道理,说到底还是会被长安权贵理解为忤主之意。

可李鸾徽对李起年的处理夸赞不已,仁厚爱民,处理得当。

李起凡跟着应和,心中却危机感十足。

近些年李起凡被召回长安,协政圣上,同圣上商讨国事,可李鸾徽一直都没有立太子的意思,前些日子又点名了他们三人,李起凡心中说不出的气。

上一篇: 求夫人疼我 下一篇: 臣妻惑主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