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谋金台(387)
李慧瑾怔住,低头不语。
她的沉默在某种程度上,反倒更似一种默许与退让。
李鸾徽盯着她良久,仿佛要从她眼中看穿什么。良久,他收回目光,又淡淡说道:“朕既然决定光明正大地查,就不怕翻案。”
“好。”李慧瑾缓缓点头,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释然,“既然皇兄如此定意,那臣妹便不再多言,只盼……皇兄查清真相后,不留遗憾。”
李鸾徽点点头,却忽然开口:“你一向谨慎,今日却来劝我收手,莫非,是你害怕?”
李慧瑾一怔,接着轻笑摇头:“臣妹只是担心,旧事再起,免不得牵连无辜。”
“那就把真凶揪出来。”李鸾徽的声音忽然变得森冷,“若真有一人,能做得出七年前的事,又能如今使厌胜诅咒之术,那他就不是无辜。”
李慧瑾没有再劝。
她默默地看着李鸾徽的侧脸,眼底波澜不惊。
她知道皇兄什么性子。
他最厌恶的,不是阴谋,而是被人暗中摆布,愚弄他、控制他——哪怕这事是为他好,他也容不得。
所以她才必须“劝阻”。
她劝阻得越诚恳、越恳切,越能勾起李鸾徽内心最深的逆反与执拗。他是个需要自己揭开谜底的人,只要他愿意查——就一定会查到底,哪怕烧到自己脚下也不退。
待李慧瑾离去,李鸾徽在原地站了许久。
风吹过庭前山石,翠竹摇曳。他仿佛听见五年前那个自己,在太子陵前落下的一滴泪。
夜色渐深,李起年悄悄来到徐圭言的书房外,敲了敲门。
门缓缓打开,徐圭言正准备收拾案卷,听到敲门声,微微抬眼。
“为了何事而来?”
李起年磨磨叽叽地走到徐圭言面前,缓缓坐下来,神色复杂,沉默了好一会儿,目光盯着徐圭言桌边的烛火,一言不发。
“二皇子的事吗?”徐圭言抬眼看他。
李起年点点头,“听闻圣上要查那件事,您觉得,会有结果吗?”
徐圭言合上书卷,淡淡一笑:“你放心,肯定会有结果的。”
李起年眨了眨眼,不太明白:“不过,这结果,真的能让事情水落石出么?查出真相吗?这不是会引起更多争斗吗?”
徐圭言凝视着他,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意:“这朝堂上的斗争,哪能没有?现在大势只会有两派:一派是‘保周派’,坚持周王该有的地位;另一派是‘反周派’,试图阻止周王上位。双方必然斗得你死我活。”
李起年沉默,似乎正在消化这份复杂的局势。
徐圭言心头一紧,犹豫片刻,终究没将心底的秘密说出口。
她心里明白,这两拨人表面上互相对立,其实背后早已有人在操控,有些人故意挑拨离间,有些人则在暗中牵线搭桥,一切都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码。
这案子被重审,就不会有真相,就算有,也只能是——获胜一方交给圣上的满意答卷,也就是说,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赢了。
赢者才能写答案。
但这是臣子的事,不能让帝王知道,如果把这些说了,恐怕日后她和李起年之间的信任都会动摇。
她轻声道:“你现在只需知道,两派必有胜负,朝堂格局也必随之改变。”
李起年苦笑:“那我呢?就这么静静地等着?什么都做不了吗?”
徐圭言目光柔和了一瞬,侧头看他,心中五味杂陈。
她是他老师,但不能告诉他全部事实。
做事,总要有个分寸。
门外的风,吹动着窗棂,带来一丝凉意。
与此同时,皇宫中,偏殿内的灯火昏暗,李起凡孤身坐在檀木桌旁,眼神空洞而紧张。
外头的风声偶尔吹动窗棂,带进一丝夜的寒意,却无法驱散他心头的阴霾。
饭菜早已冷却,他手中的馒头却如同昨日一般,淡然无味。忽然,他摸到馒头里藏着的纸卷,缓缓拆开,密信上的字迹清晰而冷峻:“外间局势动荡,圣上亲自下令彻查厌胜案,牵涉广泛。周王府及其周围势力风声鹤唳,内忧外患交织,局势正逐步发酵。你务必谨慎应对,莫被风浪吞没。”
李起凡的双手微微颤抖,心头涌上一股难以抑制的恐惧。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会突然查旧太子的案子了?李起坤早就不知所踪,他是又回来了吗?
他的喉咙紧缩,捏着馒头的手颤抖着,几乎发不出声。
李起凡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偏殿之外,月光如水,照在宫墙上,映出一片阴影。
这时,周王府内气氛更加沉重。家人们如坐针毡,特别是周王妃,韦氏,眉头紧锁,心如刀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