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臣妻惑主(70)+番外

作者:彭三山 阅读记录

此前柔然犯边多以怀朔居多,怀朔位于阴山南麓,水草丰美,军民众多,粮草丰足。若是攻下怀朔,往南可直向代城,往西又可侵据河套,是一石二鸟的好计。

此时入冬时节,北部草原枯竭,柔然犯边多是为了过冬而劫掠,怀朔向来是首选。

所以上回穆庆来中枢要钱要粮,太后都答应得很痛快。

而武川位于怀朔以西,连接六镇东西防线,经武川隘口亦可南下平城,只是不如怀朔物资丰满,所以有些出乎意料。

“早说了豆仑那小子不按常理出牌。也许是看怀朔兵强马壮,另辟蹊径也说不准。”穆庆拧眉说道。

穆庆心里也不大高兴,若是柔然真打了怀朔,那他必以军功擢升,这是难得的好机会。

以如今大卫军力与柔然的比对,打不赢是不可能的事,这是躺着捡功的机会。

因而尽管前线急报,殿内诸公却都是成竹在胸的样子。

皇帝坐于上首,此时终于发话,“卿以为,此战胜率几何?”

穆庆一愣,这不是板上钉钉的吗?但稳妥起见,他还是克制回话:“大约有七八成。”

皇帝点点头,就等着他这句话,“战中瞬息万变,七八成已经很高了,既然如此,乘胜追击是否可行?”

太后有些意动,看向皇帝,“陛下的意思,是要征讨柔然?”

“是,朕还要率兵亲征。”

此话一出,满朝臣工愕然。

“陛下三思!”

“陛下切勿冲动。”

元家虽然是马背上得的天下,但到了元恒这一代,已经是长在深宫的天子了。不要说亲征,就连代城周围都走动不多。

元家本就短命,要是再出个意外,朝中又要换个皇帝,再稳固的朝纲也经不住这么折腾。

只是陛下心意已决,极力说服太后与朝臣,“先王英武,朕承累洪基,难辜伟业。如朕不亲赴兵戈之事,岂非断祖宗武德。况且穆将军也说此战可大胜,朕为天子,岂有胆怯之理?正好借此一战,靖乱破虏,除皇卫大患。”

众臣见陛下劝不动,纷纷去看太后,然而太后沉吟不语,竟像是也要跟着陛下一起冲动。

果不其然,太后开口定音。

“既然陛下主意已定,那就去吧。”

第35章

皇帝承乾十五年,首率亲兵北讨,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中枢与前军一并声势浩大地行动起来。

尚书省和中书省的臣工忙得脚不沾地,尤其尚书省总经全局,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尚书省眼下以穆亮为尊,穆亮与李忠互为左右仆射,左仆射位尊而右仆射位卑,再者穆亮已经在尚书省经营多年,威望要比李忠高出许多。本次出征一切要务由穆亮总览。

穆庆已经先一步赶回怀朔,穆亮作为他同宗的族叔对备战更加切身操心。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度支尚书筹备粮草,拉上太仓令一起调

度,考虑事态紧急,先就近从冀州、定州调粮。

而李忠则去征调兵卒,此行北讨大军计划七万人,当然这是对外的说法,彰显国力威武,譬如史书上常有十万大军之语,大多也都只有半数而已。

实际上北征大军能有五六万实数就不错了,但这于李冲而言也是不小的难关。

本朝兵士以部落兵和兵户居多,但延熙朝少有大战,天下承平已久,亲征大战靠这些还远远不够,还要临时募兵。

此时刚过了秋收,恰好避开了农忙时,征调民夫还不至于耽误农产。但临近寒冬要去打仗,战场上刀剑无眼,丁户畏惧也在所难免。

此一战非战不可,但一战过后还有多少人能回来,享受胜利的荣光呢?

李忠幽幽地叹了口气。

不过说到底,他们这些人都是要留守京中的,真正忧心,又或者是激动的还是要随驾出征的人。

陛下亲令,以阳平王元颐和平原王陆睿为都督北征军事。陆睿作战勇猛,经验丰富,可堪统领。元颐又是武川镇将,对柔然再熟悉不过。

陆睿还道,想带着儿子一同去,好见识见识前线是怎样排兵布阵的,好叫陆家后继有人。

这话就对上了皇帝的胃口,他也盼着年轻一代随军参战,于是欣然同意,还额外加封陆希清为羽林郎,随驾出征。

陛下初次领军,却知道轻重缓急,不妄自托大,知道要跟在老将身后学,大臣们也很欣慰,于是并无异议。

而太华殿中,白准的心情却颇为微妙。

陛下此番北征,竟专门把抱巍叫回来了。

抱巍从前是宫中的中常侍,深受太后和陛下信重,累迁殿中侍御尚书、大长秋卿,在宫中已升无可升。后来,陛下恩典赐封他为泾州刺史,加封公爵。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