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团宠小青梅,山匪大佬们藏不住了(342)+番外

作者:木香台 阅读记录

墙上有一张很大的布告,显然是刚贴没多久,连浆糊都没有干透。

秋锦玉和苏知知细看,上头清清楚楚写着:

【招生布告

长安武学馆,广纳良材。凡布衣子弟,志在修身齐家、强筋壮骨者,皆可入我门墙,习文武之道,成栋梁之材。

不论市井走卒、耕读之家,凡怀赤诚之心、无作奸犯科者,皆可凭身入试。

年岁之限:十至十八。

二月初一至十五,于长安武学馆正厅设擂,凡得中者,可免去三年束脩。

长安武学馆

昭庆十年孟春】

周围人议论纷纷:

“长安武学馆不是向来只选十五岁以上的人才么?”

“今年改了,从小抓起。”

“那也是要入选才行,三年招一次,门槛又高,有几个能选上?”

“皮厚的可以去试试,就当去挨顿打……”

苏知知的目光在布告上来来回回地扫了两遍,眼中迸发光芒。

她胸口的一颗心砰砰直跳,指着这个布告:

“我不去那个什么鹿书院了,我要去武学馆。”

一行三人带着羊肉酒菜和长安武学招生的消息回府了。

大家今日各自在忙黑山产业在京中布线的事,等到吃饭的时候才聚在一起。

苏知知说了今天在街上看见武学馆招生布告的事情。

伍瑛娘意外:“武学馆招你这个年纪的?”

在场的众人其实多少都听过长安武学馆。

大瑜长安的官办学堂,文有国子监,武有武学馆。

大瑜开国皇帝于马背上得天下,重视文教和武教,但后世逐渐重文轻武,从武者远少于文人。

国子监的学生人数众多,且按照家世和学习内容分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六个学府,学子人数总共多至两千人。

而武学馆,只有这一个馆,师生人数不超过百人。

五品以上的世家子弟可以免试直接入武馆,因此武学馆多数学生为世家子弟。他们读书实在读不好,但身体还算好,就来这里学武,以后还能谋个武职。

庶民之子也有,但是少,需要经过严格筛选才能进入。

学生入读后,会学习兵法、武艺等军事技能。

经武学馆考试合格后,便任武职。

大家之前讨论书院的时候,都没想到过把武学馆考虑进去。

一是因为武学馆向来只招十五岁以上的学子,二是因为从来没听说武学馆有女学生!

倪天机说:“我脚程快,已经去武学馆那边探过了,他们今年招学子的确降低了年岁限制。”

苏知知把涮好的羊肉片放在自己碗里,振振有词:

“这就是天意,我今年十岁,刚好他们就招十岁的学生。”

郝仁给苏知知烫了两片青菜:

“知知,武学馆没有女学子,都是男学子。”

苏知知:“可是布告上面没有说只招男学生,不招女学生啊。秋姨姨,对不对?我们都看了布告的。”

“是没写,但是……”秋锦玉看着脸上还带着童稚之色的知知,犹豫着后边半句话。

郝仁指出了问题:

“就算他们招女学生,可一整个武馆里都是男学生,只有你一个女学生,这怎么行?”

当初璇儿也提过想考武学馆,被父亲和大哥否决了。

他们怎么能看着裴家的女儿成日混在一群男学生里头?

眼下,郝仁不反对苏知知习武,也不强求女儿读书出众,但是想到武馆里只有苏知知一个女学生,旁边围着一圈舞刀弄棒的男学生的画面,他连连摇头。

不可,不可。

苏知知执拗的脾气了也上来了:

“为什么不行?我去武学馆,和其他学生有什么关系?

父女意见有了分歧。

古董羹咕咚咕咚地冒着泡,肉汤的香气溢满了安静的室内。

大家这个时候都看向伍瑛娘。

伍瑛娘金刀大马地坐在凳子上,端着碗先喝了一口汤,而后果断放话:

“知知想试,就让知知先试试。知知若是能考上,说不定今年还有其他女学生被招进去。”

第223章去就去!

恭亲王府。

汀兰院里,慕容婉正在画画。

她在画的是院中墙角的迎春花。

嫩黄嫩黄的,灿烂地铺满一角,是初春时的一抹亮色。

屋内角落里,放着千瓣莲花灯。

莲花灯还是那盏莲花灯,琉璃、金线和宝石。

可在白日看起来,远不如那日晚上悬在画舫上那么好看。

慕容婉刚拿到手的时候是很喜欢,可是过了几天再看,新鲜感过了,觉得也不过如此。

她打算这两日就让春月把花灯收起来,她已经看腻了。

院子里的迎春花开在画纸上,也是嫩黄的一片。

上一篇: 求夫人疼我 下一篇: 兄长过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