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她的第十年(3)
“不好,我才不稀罕旁人来照顾我!”薛柔当即驳回去,略一思量,忽然察出些异样的滋味来,忙转变口风:“母后今儿是怎么了,左一个驸马又一个驸马的,您往常可不这样。”
女儿伶俐,皇后早知含糊不过去,便招呼许嬷嬷去取一幅画像,趁这个档口,语重心长道:“今年的状元郎,你可曾有所耳闻?”
顺着母后的话一回忆,薛柔缓缓道:“前儿九哥哥推我荡秋千时,提过一嘴,说是新科状元郎姓崔,便是几大家族中那个有名的崔家。我不感兴趣,当场打断九哥哥。再有的,我便不得而知了。母后问这个作甚?”
许嬷嬷手脚麻利,手捧画轴返回,双手呈于薛柔。薛柔不解其意,皇后娓娓道来:“这位状元郎,家世好,人品端,相貌佳,年龄也合适。柔儿,你且展开画轴,看看合不合眼缘。”
薛柔恍然大悟,偏不去接那画,容长小脸扬得高高的:“敢情母后存着这层意思。管他什么状元探花、崔家王家的,我没相中就是了。”
皇后好脾气,令许嬷嬷展开画像。
薛柔紧挨着许嬷嬷,眼梢余光朦胧扫见,不觉被吸走注注意力,侧目而视。但见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眉宇之间,尽是柔情。恰恰是她欣赏的类型。
薛柔不由得看入神了。
皇后、许嬷嬷会心一笑。许嬷嬷戏语玩笑道:“小殿下这张小嘴倔强,眼神可诚实得很呢,见着俏郎君就挪不开眼了。”
许嬷嬷是皇后的陪嫁,从青涩少女到母仪天下,伴皇后走过风风雨雨四十年,早已是家人了。既为家人,说笑几句也不值得讲究了。
薛柔固然不喜人家拿自己取笑,但明白这个道理,佯装不屑错开视线,冷哼道:“论起俊俏,我只认三哥哥、九哥哥。旁的,不得我的眼。”
三皇子、九皇子,前者是皇后嫡出,而立之年,心思全然不在家国大事上,整日钻研道法自然,若非生于皇家,早就寻一处山林过上闲云野鹤的日子了;三皇子不是治国理家的料子,便便宜了薛怀义;后者是淑妃所出,才及十六岁,业已有几则军功傍身,在军营里混得真个是风生水起,俨然意气风发少年郎是也。
两位皇子,都把薛柔当明珠宠,薛柔自然亲近他们。
瞧她明明红了脸,却口是心非,皇后不点破,转而问许嬷嬷:“眼瞅这个时辰了,陛下还在上书房同那崔家二郎议事,一直饿着肚子坏身体。你且吩咐咱们宫里小厨房,做些陛下素日爱吃的糕点,完了你给送去,切记要看着陛下吃光了再走。”
许嬷嬷答应着去办。
薛柔不自禁心下一动。
崔家二郎?莫非便是那新科状元郎?
画像上芝兰玉树的容颜乍然浮现眼前,挥之不散。
皇后明察秋毫,故意搭个台阶让她下:“小十,你有些时日未见你父皇了吧?”
薛柔掩起朦胧心思,顺水推舟,抱着皇后的胳膊撒娇卖乖:“可不是嘛!母后,若不然送糕点的差事就交给我好了……父皇素日最能听进去我的话,由我盯着,父皇肯定吃光光!”
她欲亲眼一睹,崔家二郎真容如何。
恐她察出端倪,皇后假意举棋不定,经她又一遭的央求后,方才点了头。
第2章
上书房内,一袭绯红官袍的崔介,于御书案前静听景帝阔谈凌云壮志:“朕自二十五岁即位起,便胸怀一统天下的志向,至今近四十年,大半地带俱已纳入版图,独独西南蛮夷之地,摩擦不断,成了朕的心头之患。你崔家当年为朕鞠躬尽瘁,为中原安定立下汗马功劳,而今又推举你这么一个能臣入朝,朕心甚慰。小崔爱卿,你且说说,关于蛮夷一带的纷乱,你是如何看的。”
崔介长睫半垂,目光带过书案上展开来的大周舆图,将启齿对答,便闻门开了。
“父皇!”
一个尖尖的、细细的声音传来,崔介抬眼,但见一瞥烟柳色影子由远及近;视线上移,赫然一珠围翠绕的少女容颜。
崔家祖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崔介牢记于心,微微侧身,向景帝作揖称退。
“小崔爱卿莫急。”爱女拎了满满一盒子点心来,恰给景帝提了醒——眼下到午膳的点了。毕竟是景帝自己硬留下崔介侃侃而谈,误了人家用膳,而景帝向有宽柔待下的美誉,自当招待了崔介的午饭方不负素日作风。故而,景帝命总管太监龚福传膳,一面对崔介说:“且陪朕吃了饭再回吧。”
天子有令,崔介无有不从。
薛柔见缝插针道:“儿臣也没吃过饭,父皇怎的不留我,敢情是不欢迎儿臣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