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后宫荣华录(254)+番外

作者:扬尘雪 阅读记录

怀宸是顾瑾亲自带大的,宫中从不缺伺候主子的奴才,但有关怀宸的事情,她大多都喜欢亲力亲为,以至于这小子对乳娘不见亲近,只喜欢黏着顾瑾。

皇子再大些就不能继续随母住了,除了晨昏定省时能见一见,孩子在外面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就像离巢的乳燕,只会越飞越远,偶尔回头看看。

顾瑾正是知道这一点,才会隐隐失落,因为进学只是离巢的开始。

皇帝却不觉这是什么坏事,这几年顾瑾大多时候都被那臭小子占着,两人独处的时间简直少得可怜,如今碍眼的走了,不是正好?

“想那臭小子做什么?”皇帝眉眼深深,里面藏着顾瑾很容易瞧懂的情绪……这人没个正形时,总会是这眼神。

“未免娇娇觉得孤寂,这几日,有朕亲自陪着你。”

他身上带着一股浅淡的龙脑香,闷笑着柔声问道:“娇娇是想在勤政殿,还是玉清宫?”

宫人们早在帝妃二人牵起手时就识趣的放慢了脚步,远远地缀在身后,顾瑾眼波流转,瞪了他一眼:“我哪儿也不想,我要去寿康宫陪母后,午后还与皇姐相约去逛园子赏春色,就不奉陪了。”

“陛下还是六根清净些,回您的勤政殿去,好好做那勤政爱民的明君吧!”

恰巧前头就是通往内宫的宫门,顾瑾手指在皇帝胸膛上轻轻一戳,没等被他捉住,就轻巧的往后退去,头也不回地走了,那步调比平时快了不少,显然是怕被自己追上。

皇帝伫在原地,不免有些失笑。

……

四月初始,废后风波还未消散,益州水患的消息便传到了盛京,与此同时到来的,还有数千流民。他们跪在高高的城墙外,一遍又一遍的敲击着城门,似乎只要进了盛京城,便能寻求到一条生路。

在这当下,废后的提议自然是被益州水患给压了过去,派谁去治理水患,又派谁去赈灾放粮成了当务之急。

工部和吏部轮番进言,冕旒遮住了帝王的眉眼,叫下面的大臣看不清皇帝的神情,但那沉沉的威压却彰显着他此时的不悦。

纷纷嚷嚷的谏言声停顿了下来,皇帝语声沉沉:“朕倒是奇怪,益州水患的奏疏,为何会与灾民同时到达盛京?”

益州离盛京足有八百里,朝廷传递军国大事的官驿隔十五里便有一处,每处驿站内都备有良驹,不说能日行千里,驿卒骑快马来京,怎么也该比靠着双脚爬山涉水的灾民早到上许多时日才对。

如今灾民都已经走到盛京城了,奏疏却才呈于朝堂,可以想见,若益州水患属实,现在该是何等民不聊生的境地!

皇帝捏着佛珠的手指都在泛白,心中升腾起了浓烈的杀意。

“这……”

朝堂之上尽是窃窃私语的声音,又过了好一会儿,吏部侍郎才出列,战战兢兢地奏道:“回禀陛下,益州本为郑氏一族祖籍所在……郑氏全族抄斩后,益州境内所有官员也都逐一审查,多与郑氏有所勾连。”

“这些人要么贬谪,要么罢官永不录用,如今益州官员的空缺还没完全填补上,益州刺史和司马,都是刚刚任命,人还在京中没曾赴任……”

掌管军政大权的两位主官都不在,想也知道,益州那边此时就像是一盘散沙,下面的人不顶事,又怕治理不利吃了瓜落,自然也拖着不敢上报。

这一拖再拖,本以为是场小灾,但连绵不绝的大雨和被冲毁的河道,良田和民宅被淹,灾情日益加重,最终还是纸里包不住火,再也瞒不住了。

说来说去这该怪谁呢?把郑氏一族抄家的是皇帝,清肃官场的也是皇帝……

皇帝冷嗤了一声,目光如炬的盯着璧阶下跪着的吏部侍郎,声音不辩喜怒:“卿家的意思,是朕的疏忽才酿下此等祸患了?”

“如此说来,朕是该下道罪己诏了。”

第170章 赈灾使

大灾大祸之年,局面无法控制,皇帝为了稳固朝纲才会发下罪己诏,这是一种表态,更是一种安抚民心的手段。

但一个情势不明的益州水患,显然还到不了这个地步。

吏部侍郎口口声声的说此次赈灾不及时,是因为益州官员任免上出了岔子,究竟是就事论事,还是受了谁的指示,在此搅弄风雨的?

皇帝目光如炬,看得吏部侍郎心头发慌,再也端不住架势,猛地跪倒在地,高声呼道:“臣不敢有此意,还请陛下息怒!”

吏部尚书也跟着出列,心中暗恨着吏部侍郎不长脑子,非要当这出头鸟,此时却也只能跟着请罪道:“益州主官空缺,是吏部失察之过,臣有罪,还请陛下息怒!”

满殿的大臣都在应声:“请陛下息怒!”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