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 姐想让我从良(350)
姜颜林就抓紧时间去拿了东西,回到车上之后的一路上,车内都安静得只剩轻缓的音乐声,倒是让她有了时间放松大脑,去思考一些还没得及细想的事情。
宓芸离开之前,很是不好意思地跟她道了歉,觉得把那些事情说出来有破坏她和裴挽意的感情的嫌疑,也会让她很受冲击。
姜颜林就告诉她,自己对这些一直都心里有数。
于是受到了冲击的人就变成了宓芸。
“Mavis自己告诉你的吗?”
不知道为什么,宓芸直觉裴挽意不太敢让姜颜林知道这些,毕竟姜颜林看起来很独立,很有智慧,不是可以轻易操控的人。
姜颜林很欣慰她能对裴挽意有这样的认知,也不介意告诉她:“她没有提过自己生病的事情,是我接触过一些类似的人,自己判断出来的。”
宓芸就有些担心地问:“那如果被她知道了,会不会对你也不太好。”
姜颜林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她自己也不确定答案会是什么。
裴挽意如果知道了这些事情已经被摊开在姜颜林的面前,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姜颜林一时间很难判断。
因为这是需要明确很多因素的前提下,才能去推演的一个可能性。
其中就包括了,她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这件事,是自己察觉到的,还是被外因捅破的,又或者是姜颜林主动摊牌的。
其次,在她发现的时候,姜颜林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回应她的,又有没有给她带来情绪上的冲击和影响,甚至在那个场景下,两人之间的气氛是剑拔弩张还是心平气和,都会改变这个事情的走向。
姜颜林顺着这个问题去延伸了好几种可能性,最后都无奈地发现,她其实完全无法预估裴挽意的反应究竟会到达怎样的程度,可能性像是没有上限。
就像她在发现家里的监控之前,也完全没有预判到裴挽意对自己的掌控欲已经到了这个进度。
但姜颜林其实心里更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她对裴挽意的了解并不完全能被自己控制。
通常情况下,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只有那几种常见的方式,多花时间,多花心思,多观察,多相处。
这些都是能被自己的行为控制进度的方法,只要肯去这么做,就一定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但裴挽意绝不被包含在内。
大部分人可能会以为,这是因为她的防备心太重,拒绝了所有人的窥视和靠近。
姜颜林却知道,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底层原因。
——那就是,连裴挽意自己都并不真正了解她自己。
她的矛盾之处一直都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
在今天之前,姜颜林还没有足够的样本数据,就已经察觉到了她在和自己的这段感情里的矛盾和不自洽。
几次冷暴力的试探,都让姜颜林隐约意识到了她其实并不完全出于试探的目的,也有一部分真实的本能在其中。
她就是会因为不爽,不舒服,不高兴,或者更多的情绪原因,去做这样的行为,再为其包裹一层看似老谋深算的理由和动机,来掩盖她实际上很幼稚的本质。
可她又真的同时具备了极高的智商和情商,来为自己的行为兜底。再加上那完美的外在形象替她开路,这一招多半是在情场上屡试不爽的,也很大概率没有被人发现过她的色厉内荏。
所以稍微冷落对方,就会在心理战术上赢得主导权,让自己的地位始终高于对方,全然站在被迁就被关注,被爱意浇灌的位置。
只有这样,才不需要她袒露脆弱和不堪,也能获得她想要的一切。
姜颜林和宓芸的这一次见面,得到了比自己想象中还要多的信息,也佐证了她一直以来的这些推测。
尤其是当宓芸说,裴挽意在和她的关系里有多少次若即若离和前后不一的行径时,姜颜林就几乎已经对裴挽意那时候的心理和动机一目了然。
她对待宓芸,依然是矛盾且不自洽的。
每一次犹豫着想要抽身离开,都是意识到了这段感情给她带来的世俗意义上的价值很低,牺牲时间精力去经营一段肉眼可见没有结果的感情,就是对她来说无意义且低价值的。
可她又会本能地靠近这种全心全意捧在手里给她的爱。
一个人如此在乎着你,甚至用生命来证明对你的爱,是个人都会在倍感压力的同时,又做不到毫无动容。
所以在宓芸眼里的那些忽冷忽热,像是在钓着她的行为,姜颜林更愿意将其定义为——裴挽意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她不是因为好玩,或者爱玩这样的钓鱼游戏,才若即若离,欲擒故纵,而是被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和需求拉扯着,前一秒渴望爱意给她的滋养,后一秒又标榜自己需要一个“合格”的伴侣。
当她同时是个贪心又自私自利的人时,就会出现这样“既要,又要,还要”的贪得无厌,以至于有意无意地把周遭的人都当作了供养她的血包,恋人是,友人也是。
姜颜林如果只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裴挽意,自然只会觉得她病得不轻,也绝不会想要给自己找麻烦。
就像赛可听了那三言两语之后的第一反应一样,姜颜林也会希望任何一个朋友在遇到这样的人时,最好是毫不犹豫地转身就走,对她存在一分的心软和犹豫,都是在迫害自己。
但很遗憾的是,此时此刻的姜颜林已经不可能再作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去审视裴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