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小 姐想让我从良(77)

作者:冬日解剖 阅读记录

纯商业性的剧本有着一套流程化的模板,研究市场,打造时下受欢迎的主角人设和CP模式,抓住观众的爽点和痛点,再合理填充起承转合的剧情,这套模式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流水线工程。

市面上这类模板层出不穷,姜颜林最缺钱的那段时间也开了个小号去捞快钱,得益于她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她本身具备的专业能力与天赋,几乎是一击命中,大捞了一笔。

但很快的,姜颜林就意识到,这种模式是不会长远的。

时运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市场还未严重饱和,经济还未遭受冲击和重创时,捞快钱也不那么容易。

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其中的商机,大批因各种原因涌入市场的人瓜分着本就不大的蛋糕,那么激烈的竞争下,什么都是举步维艰。

更重要的是,姜颜林在OpenAI横空出世的那一年,就已经提前意识到,下沉市场即将是人工智能的天下。

捞快钱这条路,只能走很短的一段。

那一年ChatGPT火遍全球,姜颜林的心情却不太美妙。

韩叙那时还未正式结业,他的藤校院校生身份能直接申请GPT-4的API权限,于是姜颜林通过他的身份,提前得到了GPT-4的内测使用体验。

一周的反复测试让姜颜林确信,人工智能的进化是势如破竹的。

在简单的思想钢印之下,GPT-4就已经能做到模仿人类给它设置的任何人设,一问一答,都毫无破绽。

于是在测试结束之后,姜颜林毫不犹豫地再次调整了职业方向。

越是流程化的工作,越容易遭受到人工智能发展的冲击。

姜颜林花了一点时间,慢慢摒弃了所有套模板的工作,那些捞快钱的项目做完一个算一个,而主要精力则是转向了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领域。

那就是无法粗制滥造的、饱含人类精神文明的果实。

尽管全世界的文化工业都面临着流程化的发展趋势,但这世上依然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在坚持最本真的表达。

语言,文字,是亘古不变的文明基石。

而故事,是这块文明基石上刻下的、关于人类的前世今生。

姜颜林坚信,人类的创造力是没有上限的。

也绝对不会被彻底替代。

所以她不再接太多新的流水线项目,该赚的快钱早已经赚够,姜颜林调整了方向,开始一点点接洽那些不怎么赚钱的项目。

人脉和履历都是要慢慢积攒的,但能力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目了然的。

姜颜林花了不短的时间,才让自己从“迎合市场”的思维惯性里解脱出来,一点点找回最本真的表达欲望,与纯粹的创作欲望。

她知道,每当自己拼尽全力去做一件事,就一定可以做到。

但摒弃了流程化的方式后,骤变的难度也是肉眼可见的。

一个人的灵感与创造力并不真的源源不断,姜颜林的那些从事游戏行业的朋友告诉过她:“当项目时间紧,预算低,上面要求你一个月就要做完十倍的工作量时,你不可能再有时间搞原创。有时候领导还直接拿一个样本给你,就得照着抄呢。”

所以都是同行抄袭同行,今天你家做我家的素材库,明天我也对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大家都是打工人,每天起早贪黑混口饭吃罢了,何必斤斤计较。

姜颜林可以理解他们,但依然选择了不为这些作品买单。

就当她是那少部分的“傻子”吧。

没有灵感和创造力的时候,她会想很多办法,但绝不会拾人牙慧。

某次线上喝酒,大家聊着自己的那些奇葩经历,最后发起投票要选出谁是“奇葩经历最多的女人”时,姜颜林毫无意外地当选了。

“当之无愧哈。”

林小七笑眯眯地吐槽她。

姜颜林对此接受良好。

她甚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当一个人为了写医院的味道,就跑去急诊室外面坐一下午。

为了写欲望与性的温度,就大白天拉上窗帘在电脑面前自我探索。

为了写恨意与绝望,就翻出埋藏多年的最深的伤疤反复品鉴。

为了写挥金如土的畅快,就用一周去陌生的城市眼睛也不眨地刷卡。

为了写支配者与臣服者的绝对关系,就花费一年时间养了条忠心耿耿的狗。

那么再奇葩的经历,都是有价值的。

姜颜林始终对自己保有一部分的冷眼旁观。

她看着自己,就像看着一具实验容器,贪婪地吸收着无形的能量,最后满载而归,再将那些能量转换为有形的价值。

这些价值,会跃然纸上,拼凑成了她向这个世界发出的一声声无言呐喊。

多年以来,姜颜林就是这般用自己的血和肉,写着她的故事。

于是只要她还有血有肉地活着一天,她的灵感就不会枯竭。

但也并非所有的奇葩经历都能作为素材,写进她的故事里。

黎匀橙曾经邀请过姜颜林,想和她一起在油管做一档新的访谈秀节目。

每一期都邀请一位熟人或朋友当嘉宾,就像《艾伦秀》那样的聊天形式,但话题和内容绝不会那么官方,而是极尽的爆点和没有下限。

姜颜林很意外,因为这的确也是自己想过要做的一件事,只是谈话形式和平台媒介有些差别。

没想到她们两个人连这方面的想法,都能高度相似。

后来因为两人都太忙碌,哪怕选定了第一期嘉宾人选,也没来得及实施计划。

姜颜林很期待这个节目能做出来。

上一篇: 我撩恶毒女配的那些年 下一篇: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