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六十年代小店主(304)+番外

三只宝终于多了一位温柔亲和的二婶。

不过可惜两口子结婚之后,因为研究的项目有了进展,又被弄到封闭的研究所里面去了。

对此李婉乐见其成。反正夫妻两关在一起,去哪里都能生孩子,没什么差别。

家里渐渐圆满了,全国老百姓的日子,也开始蒸蒸日上了。

开春之后,许玲从南江过来,给许南南带来了许家村的消息。现在村里很多人家盖起了红砖瓦房,村民们也能吃饱饭,吃大米和白面,三两天的也能吃上荤菜。整个许家村的人日子眼看着红火起来了。插秧机和收割机出现的时候,村里人合伙买了一台回来。

机器回来的那天,满头白发的许根生笑眯眯的在上面挂了红布,在村里所有人面前放大鞭炮。

作者有话要说:么么哒,明天三点见。

番外没多少了,马上要跳跃时间线了。

不多说啦,我就安静的写吧。

☆、第181章 后续番外(二十二)

“姐,你说以前咋知道日子还能过成这样啊, 家家户户的现在都能吃上精细粮了。大米白面敞着吃。就村里, 至少一个月能吃上一顿荤腥。根生叔说起些的时候,眼泪都流出来了, 说可惜了荒年那些没熬过来的人,没能过上现在的日子。”

许南南听着这些消息, 心里也是五味杂陈的,有感动, 也有冲劲儿。

“姐, 我准备回南江那边办厂了, 村里现在有了机器了,劳动力多, 我去办厂能请到人,”许玲满脸斗志。

听许玲这计划, 许南南是真心觉得这小妹是个有眼光的人,一眼就能看到重点。

“行,你回去办厂, 需要多少钱,我给你拿。”

“咋能要你的钱呢,我要靠我自己。”许玲摇头。

许南南笑道,“可不是白给你的,我这个叫做创业贷款,是支持创业的,以后赚钱了, 拿多少就要连本带利的还多少。”

“还能这样?”许玲眼睛一下子就亮了,“那姐,我可真要借钱啦。我还准备办个小作坊呢,要是有资金,我就把摊子办大一点。免得让人抢我前头去了。”

“你去找刘双双办,这事儿她负责。”

这两年工业园赚钱了,积累了大笔的资金。像当年和上面承诺的一样,许南南准备将这些钱都用于全国各地的建设。设立乡镇创业基金贷款,支持乡镇里面办厂,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设定助学金,帮助贫困学子,这第一个贷款的,就是小玲了。

许玲忙着贷款创业的事儿,第二天就走了。

许南南的心里却有些不平静,她这几年一直忙着京城和深市两边跑,压根就没去注意过国内的发展状况。

这次听许玲说了这么多,心里也很有触动,很想亲眼去看看大家到底过的什么日子。

吃饭的时候,许南南就和林青柏说起许玲说的这些情况。

林青柏还没说话,于奶奶就道,“说起来,咱们离开南江,也好多年啦。”

于爷爷眼里也带着几分想念。到底是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虽然在这里也过的挺好,可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林青柏道,“那要不咱们找个时间回去看看。”

“能行吗,你们这么忙。”于奶奶问道。

“这时间还是有的。”林青柏笑道。爷爷奶奶和自家媳妇都想回去,没时间也要找时间。

知道爹妈们要回老家去,孩子们嚷嚷着也要回去。许南南想着,这次回去估摸着以后也没啥机会了,干脆把三个孩子而已算上了。

说是要回去,却也不是那么容易。都各自有各自要忙的活,一直到四月中旬才安排好。

一辆小汽车和一辆吉普车朝南江那边开去。

这次回乡,许南南和林青柏都是准备低调点,不让当地知道的。

毕竟以林青柏如今的职务,还有许南南如今的影响力,到了地方上,当地肯定是要接待的。两人觉得没必要,自己的私事,不用麻烦别人接待。

南江县委那边的房子已经收回去了,不过于家两老当初买的那个房子还在。一家人一起把房子收拾干净了,准备在这里住一晚上。

家里才有动静,街坊邻居都上门来了,知道是许南南他们回来了,都过来帮忙打扫屋子,聊着这些年的事儿。

于爷爷和于奶奶看着熟悉的人,都高兴的不得了。知道有些老伙计已经提前走了,唏嘘不已。

不过好在老伙计们走的时候,也过上了好日子,不用吃菜糊糊了。走的时候,都是笑着走的。

人多力量大,房子很快就收拾的干净了。

于爷爷和于奶奶留在家里和邻居们叙旧,许南南和林青柏带着三个孩子去逛街。

这次回来,南江确实已经发展的十分的不同了。街上处处可见商贩卖东西,临街的房子都成了铺子,卖着各处买来的商品。

有些年轻的工人们腰间别着一个皮夹子,夹子里是个按键手机。

对,没错,不是万元一个的大哥大,而是按键手机。小巧的按键手机。一般工薪阶层一个月的工资都能买得起。

手机是从南方工业园里面生产出来的。价钱都不高。

街上小汽车一辆一辆的从街上开过去。看着自家国产小汽车,里面坐着的个体户小老板脸上洋溢自豪的笑容,偶尔可见有人摇下车窗和旁边的人打招呼。

“买车啦?”有认识的人问。

“可不是,五星牌的,要说车,还是咱国产的好,国外可不行,发动机老坏。”车主腆着肚子笑眯眯道。“别看这车不贵,还出口呢。那卖车的说,卖出去的价格那是咱国内的两倍。哈哈哈。老外们也稀罕咱的东西了。”

“可不是,上次有个老外来我这吃饭,还问我手机是哪来的,我就说madea。”

一家五口从这边走过,许南南抿着嘴笑。

历史有着它自己的执着,执拗的沿着历史的轨道前进。好在,这前进的过程中,有些东西,也是可以改变的。

第二天两人带着孩子又去了一趟许家村。

许南南一直觉得,村里是她的根。这不是生养她的地方,却是她重生而来的地方。

许家村如同许玲所说的,红砖瓦房遍地,村民们穿着的衣服也不再破破烂烂的,孩子们都能穿着从外地买回来的衣服,女孩子们头上戴着小花,在村口玩。

他们没有回村子,只是在附近的稻田里走着。

“以前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下地挣工分了。那时候吃不饱饭,个头小,经常饿的不得了。有一次饿的倒下了。”许南南指着一块地。“就在那儿。”

“然后呢?”

“然后过了好久,妈妈才醒来了。就像是重新活过来一样。”许南南叹气,“你们要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多少人一生都没能过上现在的日子。你们现在能过上这样的日子,都是前人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以后不管你们从事什么职业,做的什么工作,要做到一点,对得起这个国家,对得起你们的下一代。就像种庄稼一样,前人们已经为播下了种子,你们要做的,就是让种子生根发芽,长的更加繁荣茂盛。”

三个孩子听着若有所思。各有各的想法。

突然,一阵风出来,夹着稻穗清香的味道。

十五年之后,

许南南觉得自己这辈子真的没啥好遗憾的了。有夫有子,事业有成,什么都有了。

真要说那么点遗憾,就是她这辈子缺个小棉袄。

对于有三个儿子的许南南来说,女儿就像是那水中花镜中月一样,看看就行了,摸是摸不着的。让她再生,她也是不乐意的。万一再生了儿子咋办,一把年纪了,她觉得自己是受不了打击的。

于是寄希望于自己的儿子们。她有三个儿子,就不信一个都生不出女娃来。总不可能都生的儿子吧,她觉得自己运气不可能那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