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淘宝:皇家小地主(1253)+番外
不过这里的无忧花往往是一株上就结着数十个花骨朵,就是开花的也是一株就开了很多朵。
这就让许笑天和君无忧震惊不已了:“我们大雪山保存的无忧花都是单头的,而且……悬崖那边儿的无忧花都是单头,从未出现过多头。”
君无忧:“别说多头了,就是双头都没有。”
看来这是无忧花株太多的缘故,所以才能形成一片花海。
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随着清芬阵阵传来,一些飞鸟和小兽被他们惊得乱窜……
“湖……”莫愁忽然指着一个方向,众人沿着她的手看去,在花海的一侧竟有一处小湖泊。
阳光下的湖泊波光粼粼的,美得令人陶醉。
君无忧迅速看了眼周遭,花海周围有些小山包,山包上有不少的树木,并没有雪原中常见的松树,而是一些他从未见过的树,基本都是要两三人合抱,大的也有五六人才能合抱的树。
绿油油的树叶跟绿波似的随风舒展,跟无忧花海的一片晶莹之色相得益彰。
“我们先造几间木屋出来吧。”君无忧提议,其他人也同意这么做,他们首先得安定下来才行。
这里没有暴风雪,如果有的话这片无忧花海怎么能保得住?
所以,大家便没有再紧跟着莫愁。
苗显带着锯子,跟君无忧两人去林子里挑选合适的木材然后采伐,两人都是有武功的人,加上君无忧内力醇厚,倒是很快就得了好几根两人合抱的大树。
他们选择的是树身笔挺的木材,把枝桠剔下来之后就将树木锯成他们需要的长度再运出林子。
接着,两人又马不停蹄的将树木锯成厚厚的木板,忙活着搭建木屋。
苗显的这些技能是满级的,君无忧长年练剑,并不太懂,不过好在他身手好,人又聪明,倒是能帮苗显不少忙。
许笑天也能版绑着他们干活儿,平常杀人的剑被许笑天用来挖地基……
莫愁却和孙神医去了湖边,她用树枝做了一个简单的鱼叉,跟孙神医两人去湖边插鱼去了。
这里的湖水非常的清澈,莫愁能看到湖底有不少肥肥的鱼悠闲的游来游去。
也许是从未见过人一样,这些鱼一点儿都没有躲避的意思,加上莫愁的手法又准又快,没多久就收获丰盛,弄了六七条鱼起来。
孙神医忙搓着些草绳将鱼穿好挂成了一串扔到岸边。
“有渔网就好了,咱们可以捕些虾蟹。”孙神医盯着湖边潜水区的那些个虾蟹砸吧嘴。
莫愁歪头想了半天,终于想起谨哥儿带她抓鱼的情景,她记得谨哥儿是用芦苇编成肚大口子小的鱼篓子,然后往里头放了些鱼的肠肚,就扔进了水里,用不了多久拿起来,里面装满了虾蟹。
谨哥儿是教过她编鱼篓的。
莫愁扔下孙神医就去找芦苇,孙神医哪敢让她一个人乱跑啊,忙跟着她。
见她扯芦苇杆儿,孙神医不知道她想干嘛,但还是帮着扯了不少。
接下来,他就见莫愁的手指翻飞,这些芦苇杆儿在她手中服帖的晃动着,没一会儿,一个奇怪的篓子就出现在孙神医面前。
第1568章捕鱼
孙神医吞了吞口水,他滴个乖乖,谁敢说他的宝贝干孙女是傻子?
他想把这鱼篓弄去糊人一脸。
多聪明的孩子。
多好的手艺。
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莫愁又动手了,她把芦苇杆儿用完了才罢休,弄出了好几个鱼篓来。
接着,莫愁就用她的绝世神剑无尘把鱼给宰了。
孙神医是知道无尘的价值的,在一旁看得直抽抽。
莫愁将鱼破开之后,就把里面的肠肚扯出来全部塞进几个鱼篓里,接着就用绳子将鱼篓拴了,扔进水里。
她非常认真的盯着湖底瞧,瞧那些虾蟹一个个的往鱼篓里钻。
莫愁转头冲着孙神医笑。
孙神医自然知道她是什么意思,忙竖起大拇指称赞她:“莫愁真厉害,爷爷就不会,不会捕鱼,也不会抓虾。”
爷孙俩并排蹲在湖边儿,说说笑笑的盯着湖底的鱼篓子看。
这副画面就这么闯入了君无忧的视线,他的眼底爬满笑意,脑海中更是把莫愁侧脸微笑的样子镌刻了出来。
时光未央,岁月静好。
真希望这样的时光不要溜走,就这样停下来该多好。
木屋搭建的还是很快,到底晚上有了能暂时歇脚的地方,君无忧还打算第二天再弄个栅栏把山间屋子都围起来。
屋子弄好了,剩下的木料他们三人就拼凑出来五张极为简陋的床,一张大桌子和几个条凳。
倒也是有模有样的。
苗显还用土垒了两个土灶,又烧了一壶水泡了一壶药茶,一杯热茶进肚子,三人的疲惫倒是消散了不少。
莫愁跟孙神医回来之后,孙神医就接过做饭的活儿,让苗显歇着,这家伙眼瞧着就是累坏了,又是砍伐树木又是弄树屋。
这一晚这顿饭是他们这些天来吃的最好的一顿。
这也算是安顿下来了,孙神医打算第二天就开始炼药。
……
一个月前,谨哥儿宣布回京。
经过三年的经营,大梁境内的所有衙门都换上了他自己的人,大部分官员都是从大汉带来的实习生,他们本来就在大汉的各衙门实习,所以对政务来说都很熟悉,上手很快。
那些个自持是地头蛇,想给空降的大汉官员下马威的人都被收拾了,谨哥儿用的温水煮青蛙的模式,他让大汉的官员不动声色,慢慢摸透当地的情况,顺便再暗地里收集那些地头蛇的罪证。
等到时机成熟就拿地头蛇开刀公审,这招一个是杀鸡给猴看,一个就是让老百姓们知道,朝廷是在为他们办事。
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三年,不但谨哥儿成长的飞快,就是言恒等人也是受益匪浅,他们学到的本事都找到了一个施展的舞台,这个舞台不怕他们出错,用谨哥儿的话说,错了的都是经验。
他们在大梁大展拳脚,并在这个过程中真真切切的认知到自己有那些不足,有什么地方处理得不好,又引起了什么样的后果,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每一种方法用了之后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会牵扯出什么样的动荡来。
不管哪一样都比他们从书本上学来的要宝贵。
他们的收获大,杜娟的收获也不小,这三年中她不但参与进几个岳山书院的筹建,也独立筹建了几间女子书院。
大梁灭国,依照大汉的律法很多重罪都祸不及妻女,所以,不少大梁以前的勋贵获罪之后,他们的妻女便没有被收为官奴去贩卖。
杜娟就从中挑选了很多人品不错、有才华、并且在某一样学问上有突出能力的妇人去女子学院当先生。
女学参照新都城女学的规矩,学院中给女先生们提供食宿和一个两个仆从照顾生活,这就让那些家人获罪,自己无依无靠的女子有了依靠。
所以,这些人只要听说女学招收女先生,都削尖了脑袋想进去,招考的时候更是没有丝毫藏私,都是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在考。
因着杜娟是岳山书院的人,所以跟她的恩师商量之后,她筹建的女学都是背靠岳山书院,名字前方也缀着岳山二字,取名岳山女子书院。
至于办学的银钱,一部分靠朝廷调拨,一部分是岳山书院出的,更多的是杜娟去募捐的。
太子就捐了不少,云承毅把自己所有的现银都捐了,言恒也捐了不少,然后就是唐沅、党华、黄萧、南山书院的上官奕都捐了不少。
而且,这帮人瞧着太子都捐钱了,也都纷纷解囊,不拘多少,人一多,钱就多了。
大梁的那些堪堪避过罪责的遗老遗少们也纷纷出钱,生怕捐献得少了将来会被太子清算。
他们可是听说,这个杜娟跟太子带殿下的关系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