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汉侯(250)

卫媪收起碗,身形似乎伛偻许多。

卫少儿靠在榻上,正要开口说话,屋门再次开启,卫孺和卫子夫先后走进来。卫孺提着一只藤篮,掀开盖布,里面是从宴上撤下的蒸饼和糖饼。

卫子夫捧着一只陶豆,里面满盛着肉酱。

“如何得来?”卫媪接过藤篮和陶豆,看向两个女儿。

“今日府内设宴,我为讴者,因唱得好,得了赏赐。”卫子夫声音轻柔,略微带着沙哑,大致是用多嗓子,有些伤到。

“赏赐?”

“本是布和一枚钗,我寻上王媪,请她帮忙说话,将布换成蒸饼和酱。”卫子夫一边说,一边取出仔细包裹的银钗,递到卫媪面前,“阿母让阿兄换粟和盐吧。”

听到女儿解释,卫媪松了口气。

她担心三女走上自己和二女的老路,心中时常惴惴。然而,以奴婢之身,又能有什么更好的出路?

等卫媪接过银钗,卫子夫走到榻边,靠着卫少儿坐下,道:“阿姊今日还好?甥也好?”

“好。”卫少儿点头,看向卫子夫,眼神颇为复杂,许久才低声道,“阿妹,我知你聪慧,也知你的心气,但你我终究为家僮,这是命,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我知。”卫子夫颔首,长睫低垂,“阿姊放心,我有分寸,不会给阿母招祸的。”

卫少儿本想再说,卫孺却在这时走过来,放下装着蒸饼的木盘,俯身接过她怀里的婴儿。

“我帮你抱着,快些吃,才好有奶水。”

“阿姊,快吃。”卫子夫拿起一块加了蜜的饼,道,“这是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就两块,都给阿姊。”

话题被扯开,卫少儿到底没有再说,不过也只吃了一块蒸饼,剩下一块没有再动。

“给阿母。”

卫子夫点点头,又拿起一块麦饼,掰开,一半递给卫少儿,一半送到卫孺嘴边。等长姊咬过一口,才撕成两块,递给两个弟弟。

是夜,卫媪和三个女儿各怀心事,都没有睡好。

卫长子嘴巴虽硬,到底关心妹妹和外甥,和同屋的人商量,今后有出府的差事,能否帮忙带些药材和吃食。

“帮是能帮,你有布和钱吗?”一个身材高壮,嘴边生了短须的骑僮道。

“有细布。”见事情有门,卫长子忙道,“劳烦了。”

“有钱布就行。”骑僮应承下来,没有为难他。

本该睡熟的健仆突然翻过身,嘿嘿笑道:“卫长子,求他不如求我。我不要钱布,将你妹许我如何?”

家僮是贵人的财产,没有任何自主权,婚事也是一样。健仆所谓的“许”,绝非是嫁娶,而是另一种含义。

卫长子胸中燃起怒火,正要扑上去,却被骑僮按住。

后者坐起身,看向说话的健仆,沉声道:“别挑事!长子的三妹得王媪喜欢,将来未必没有好前程。你今日说这些话,不怕他日被甩鞭子?”

健仆不服气,到底不敢和骑僮硬顶,冷哼一声,重新躺了回去。

骑僮看向卫长子,低声道:“你也小心点,这几日府内常来贵人,别给自己招祸!”

“多谢。”

“不是为你,是为我自己。”骑僮躺回榻上,目光如电,“同住一屋,你们生事,我也会受牵连。丑话放在前头,他日君侯出征,我是要护卫上战场争军功的。谁敢拦我的路,坏我的事,休怪我不客气!”

室内很快陷入寂静,骑僮和健仆的鼾声陆续响起。

卫长子却迟迟无法入睡。

他不想再被人看不起,不想阿母和几个妹妹再受欺负,想改变家僮的身份,不再为奴仆!

可该怎么做?

黑暗中,卫长子躺在榻上,仰望屋顶,胸口烧起一团火,似要将他整个人焚烧殆尽。

上战场,随君侯上战场,这是唯一的出路!

建元元年,六月

长安下了一场大雨。

雷声轰鸣,闪电破开天幕,豆大的雨滴从天而降,眨眼成倾盆之势。

刘彻从林苑驰回,被雨水浇个正着。眼见雨越来越大,甚至夹杂着冰粒,谨慎起见,就近前往平阳侯府,等雨停再起驾回宫。

得婢仆禀报,知晓刘彻进了侯府,阳信公主大喜过望,立刻命人准备热水和干净的衣物,并亲自往前院去迎。

行至前院,看到熟悉的身影,阳信正要扬起笑脸,却发现韩嫣正拿着一块净布,为刘彻擦拭发上的雨水,笑容不由得一顿。

曹时和公孙贺没那么多讲究,当着婢仆的面,就将革带解下,除去湿透的外袍。

发现门边的阳信,公孙贺立刻抓起外袍,重新套上去。曹时皱了下眉,稍显冷淡地道一声“公主”。

声音提醒了阳信,很快压下复杂的心思,重新展开笑容,迈步走进室内。

“阿彻。”

对于这位长姊,刘彻的感觉有些复杂。

她所做的许多事让他不满,可终归是自己的亲姊。当下瞪了曹时一眼,对阳信笑道:“阿姊怎么亲自过来?”

见到刘彻的态度,阳信松了口气,心下大定。言已命人备下热水,为免着凉,可先去沐浴,换身干爽的衣物。其后用些热汤,再用膳食。

准备如此妥当,刘彻自不会拒绝。

曹时有些讪然,对阳信的态度好了许多。

公孙贺和韩嫣郑重谢过,由婢仆带路,分别下去沐浴更衣。

待驱散身上的凉意,四人被请入正厅,宫人婢仆已备好矮几,陆续送上冒着热气的肉汤,暄软的蒸饼,以及切开的炙肉和煮过的菜蔬。

席间还有美酒,在送上前仔细筛过,色泽仍有些浑浊,入口却十分绵软。

刘彻饮下两盏,拿起木筷,开始用膳。

阳信公主朝宫人示意,后者退到门前,轻轻拍手。

一阵香风飘来,七八名身着彩衣的少女鱼贯走进室内,行礼之后,伴着乐声抬起双臂,翘袖折腰,裙摆如花瓣铺展。

另有数名讴者站在廊下,伴乐声唱出悦耳的调子,声音婉转清脆,娓娓动听,犹如天籁。

看着眼前的歌舞,刘彻面上带笑,眸光却变得微冷。

阳信兀自不觉,见刘彻“目不转睛”地看着一名舞者,自以为得计,暗自得意不已。

一曲毕,舞者俯身行礼,依照宫人的吩咐,各自坐到矮几后,素手执起玉勺,舀酒注入觞内。

只可惜,刘彻对美人看都不看一眼,一门心思用膳,再无动过酒盏。

察觉情况和预想中不同,阳信脸上的笑容渐渐变了。看一眼刘彻,又看向吃完蒸饼,面带嘲讽的曹时,手指微微攥紧。

膳食用毕,婢仆撤下碗筷,舞女和讴者也被挥退。

刘彻端起蜜水饮下一口,开口道:“阿姊费心了。”

阳信心生不安,看向刘彻,不确定对方是否话里有话。

终归是自己的长姊,刘彻扫一眼曹时三人,见他们会意,方才压低声音:“阿姊,父皇驾崩,至今不过一年。”

字句犹如重锤,阳信瞬间脸色发白。

“父皇为何见二姊,不见阿姊?”刘彻盯着阳信,一字一句道,“阿姊如今可想明白?”

“我……”对上刘彻冰冷的双眼,阳信嘴唇颤抖,险些委顿在地。

不孝!

刘彻在指她不孝!

历史上,卫子夫是在建元二年得幸,由平阳侯府进入宫内。如今不过建元元年,且阳信和刘彻的关系未见得和睦。

如果阳信没有多此一举,以她稍早的表现,未必不能缓和同刘彻的关系。

怪只怪她太心急了。

景帝驾崩刚刚一年,她就着急给刘彻进献美人,无疑是出了一记昏招,偷鸡不成蚀把米,弄巧成拙,让姊弟间的裂痕变得更深。

雨停后,刘彻未在侯府停留,很快起驾回宫。

曹时倒是留在府内,却未至公主屋内,而是选择独宿。

曾在席间伺候的舞女和讴者回到居处,都是脸颊泛红,既兴奋又有些惶恐。尤其是伺候刘彻的舞女,更是辗转反侧,后悔自己表现得不够好。如果再好一些,能得天子宠幸,岂非一步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