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汉侯(309)

“阿多回来了?”

“刚到不久。”韩嫣低声道,“睡下不到片刻。”

魏悦颔首,放下几册木牍,同样压低声音:“分下的军粮需尽快领取。此外,合草原斩获,李将军重拟战报,我等分得四千首级。”

“四千?”曹时和韩嫣同时皱眉。

“不少了。”不等魏悦开口,李当户率先道,“我本以为至多三千,未料会多出一千。”

参战的边军超过三十万,四营加起来不过万人,在斩获之中分到四千,绝对算不上少。

“阿多的功劳。”魏悦坐到李当户对面,解释道,“北上之前,阿多命人准备大量伤药烈酒,战后尽用于伤兵。李将军手中有书佐的记录,相比以往,因伤而亡的数量减少三成。”

一场大战之后,战死的将兵不论,伤者不在少数。

营内医匠数量有限,如果遇到伤口感染,十有八九救不回来。

古时将“死伤”同列一处,主要就是“伤者”的死亡概率太高。尤其是重伤员,哪怕抬出战场,没有专人精心照顾,九成也难逃一死。

别看“三成”不多,换算到几十万大军中,绝对不容小觑。

多救回一个伤员,相当于军中多出一名亲历大战的悍卒。面对匈奴这样的强敌,战斗经验丰富且不畏死的军伍弥足珍贵。

赵嘉带来的伤药烈酒,惠及参战的所有边军。

这样的好处,大军从上到下都看在眼里,李息和诸多边郡大佬自然不例外。作为救治伤员的回报,大佬们不介意分润部分战功,权当是感谢,顺便还能结个善缘。

正因如此,魏悦才会说,分得的首级之中,有四分之一是赵嘉的功劳。

经过魏悦的解释,曹时和韩嫣各自点头,未再提出疑问。

接下来几日,战场清理完毕,山谷中架起祭台和数座巨大的柴堆。

临到祭魂当日,篝火陆续点燃,火焰飞舞跳跃,蹿起数米。

身着祭服,头戴木冠,冠上簪羽的巫士围在火堆前,高声念诵祭词,不断敲击雕有古朴纹路的石块和龟甲。

祭词念诵一遍,巫士取下发冠,散开发髻,以两名古稀长者为首,围绕火堆起舞。双脚用力踏地,重复祭词时,遵循独特的音韵,尾音拉长,声调不断拔高。

“魂归来兮,魂归乡兮,祭!”

挂在木杆上的匈奴被陆续放下,拖拽到火堆旁。

按照军中规矩,这些假降的匈奴早该斩首,留到今天,除了警告余下俘虏,让他们老实些,最好不要轻举妄动,也为这场祭魂。

“祭!”

巫士齐声大吼,声音高亢,近乎咆哮。

军伍同时挥刀,雪光闪过,猩红飞溅。

巫士抓起匈奴的头颅,用力掷入火堆。

这是献祭给英魂的祭品,让他们踏着敌人的鲜血,踩着敌人的头颅,昂首挺胸,踏上归乡之路。

“祭!”

巫士再次大吼,火焰随之飞腾。火星聚集爆闪,橘红的焰光金蛇般飞舞。

夜风卷过山谷,呼啸作响,似战死英魂在豪迈大笑。

汉军在火光中列阵,包括伤者在内,皆披甲执锐,脊背挺得笔直。一张张刚毅的脸庞被火光映红,伴着祭士高喝,齐用枪矛顿地,发出雄厚的吼声。

“屠尽仇敌,祭我同袍!”

“敌血不干,永不休战!”

“祭!”

将士的高吼和巫士的唱诵交织在一起,伴着火光飞腾跳跃,随风盘旋上夜空。直至最后一点火光燃尽,声音仍回荡在山谷,久久不绝。

第两百零一章

魏尚、李广击败匈奴残兵,并未立即南归, 而是北行数里, 清扫散落的胡骑残兵。更放出鹰雕, 找到驰援的别部,上万汉骑飞驰而去, 将该部夷为平地。

从屠灭的部落中,汉军获得数万牛羊,救出千余名被掠走的汉民。

汉民被放出羊圈, 大多形销骨立, 神情麻木。最严重的, 不看胸口起伏,几同尸体无异。

据别部祭师招供, 军臣单于决定率大军南下, 有王庭使者来到别部, 命部落中派出勇士, 配合大军攻打汉郡。

该部的草场靠近鲜卑山,距茏城有一段距离, 没能第一时间同本部汇合。原想在中途加入王庭大军, 不料遇到聚集的草原野人, 拖慢行程。等部落勇士赶到汉边, 匈奴大军已从南“折返”。

首领不知道匈奴大败, 以为只是小麻烦,想抵消延误之过,顺便在大单于面前刷刷好感, 脑门一热就带兵冲锋。

结果一着不慎,好处没得着,反而陷入死地,被迫为大军断后。更被汉军记上一笔,勇士战死不说,部落都被踏平。

祭师越说越是心酸,越说越是懊恼,悲愤交加,竟开始伏地大哭。

哭得差不多了,祭师擦干眼泪,道出该部本生活在极北之地,以渔猎为生,最擅长和熊、狼等野兽搏斗,获取皮毛和肉食。放牧是被匈奴打败,强行迁到鲜卑山下,为生存不得不为。

“将军,若能许我等归降,我等愿攻打匈奴,为汉军作战!”

祭师赌咒发誓,状似掏心掏肺。眼神却频频闪烁,明显口不对心。

魏尚、李广坐镇边陲多年,见多豺狼心性的胡人。对于祭师的话,两人半个字也不会相信。

斩草必须除根。

优柔寡断,对豺狼仁慈,非但不会得到感谢,更可能是取死之道。

祭师的算盘未能得逞,连同残存的部民,一并被汉军斩首。临死之前终于爆出本性,用胡语大声咒骂。

魏尚懒得理他,甩了一下马鞭,军伍手中长刀挥落,祭师的叫骂戛然而止。

“凶残暴虐?”魏尚策马上前,战马前蹄踏过残血,沉声道,“豺狼之辈侵汉土,杀掠汉民,理当断其源,绝其种,杀得一干二净!”

清扫过战场,汉军启程南归。

作为辅兵的羌、乌桓和鲜卑,目睹整场战斗,亲眼见证汉军层层设伏,匈奴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北逃,震撼之余,更死心塌地追随强者。从上到下,决心牢牢抱住汉朝大腿,打死也不松手!

魏尚李广所部返回边郡,山谷中的祭魂结束,李息同几位大佬达成一致,很快拟成战报。参战的边郡太守全部用印,竹简以粘土封缄,由飞骑送往长安。

等待长安来人期间,大军暂时驻于雁门,每日消耗惊人。

为筹备足够的粮秣,军需官都被召集起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身为步兵校尉,赵嘉竟也混在其间。偏偏无人觉得不对,全体接受良好。有拿不定主意的事,多少都会询问他的意见。

李息也知后勤吃紧。

以雁门一郡之力供应大军,委实有些吃力。即使有商队补充,也是杯水车薪。

但无长安诏令,材官役夫可遣,集合的正卒不能随意调动。只盼长安快些来人,清点敌军首级,将战功落于实处,尽速令各郡军伍返还。

携带战报的飞骑日夜兼程,从边郡奔赴长安。沿途近乎不停,纵然骑术精湛,抵达长安时,依旧大腿磨破,近乎不能下马走路。

抵达长安城下,飞骑头插三枚雉羽,手中高举战报,一路高吼“捷报”。

“捷报?”

长安百姓听闻,纷纷驻足路边,翘首张望,猜测是否为边地战报。

未央宫内,刘彻听宦者禀报,腾地从几后站起,抑制不住心中喜悦。

“速呈上来!”

宦者应诺,正要将竹简送上,刘彻等不及,直接一把抢过。展开之后,越看越是激动,口中连道三个“好”字。翻阅到战报末尾,见到汉军死伤数字,激动才慢慢隐去。

刘彻坐在几后,一遍又一遍重复读战报,神情肃然。

“召丞相、大将军、大行令议,”话到中途,刘彻又突然改变主意,“罢,朕先去见太皇太后。”

“敬诺!”

刘彻摆驾长乐宫,处理到一半的政务全被丢在身后。

获悉马邑大捷,十四万南下的匈奴,仅有五万逃回草原,窦太后同样面现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