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汉侯(376)

东郡太守最先得到消息,担忧水势过大,运粮车过不来,加上洪水漫漫,难以找准方向,亲自组织人手,拆卸能用的木板,准备出城帮忙运粮。

“此去难料生死,如不愿,我绝不勉强!”

日前洪水泛滥,东郡太守的长子赶往县中巡河,不慎被水卷走,至今没有消息,怕已是凶多吉少。强行压下悲意,太守亲率官寺众人踏上河堤,次子和三子更主动请命,率领健仆青壮塞河,助百姓尽速撤离。

高祖年间,朝廷曾派人治理黄河,修筑河堤。

工程距今已有五十多年,又遇河流改道,天降暴雨,洪水屡次冲垮堤坝,单凭郡内河工青壮去堵截,实是杯水车薪。

如若雨水不停,水位再次上涨,堤坝必然彻底被摧毁。待到那时,河堤上的人怕是一个都退不下来。

“阿翁,我们去了!”

东郡太守长子已去,余下两子此去亦难断生死。

今日一别,或将成永诀。

“去吧,我以阿子为傲!”

太守一家死守河堤,官寺上下团结一心,纵然此前有不和、矛盾甚至仇怨,此时也抛到一边,一心一意联起手来,共同面对滔天洪水,同心协力度过难关。

长安旨意和赈灾粮药抵达时,官寺中仅剩下太守和主簿,以及三四名文吏。余下尽往各处河堤,组织人手堵塞缺口,救助百姓。

为运送这批粮药,东郡太守调集城内全部男丁,耳顺老人和舞勺孩童都被召集起来,由他亲自带领,只为能尽快将粮食送往各处。

有粮才能活命,有药方能救人。

数月殚精竭虑,面对不断增多的死亡和失踪数字,东郡太守尚不到半百,须发尽已全白。

“随我出城。”

队伍出城时,上百穿着短褐的妇人主动加入进来。她们有的出身郡城,家中男丁俱已上了河堤,有的则是被洪水逼来,得东郡太守开城收留,方有容身之地。

洪流滚滚,怀山襄陵。

城内低处,水已能没过脚踝。出城后将遭遇什么,众人早有准备。但在此时此刻,众人的脚步没有停顿,神情间没有半分迟疑。

为保卫家园,边塞妇人和孩童都可以拿起刀箭同胡骑拼杀。他们一样有血性,一样能豁出性命,用身躯挡住洪水,为身后的亲人、族人争得一片存身之地,争得一线活命的机会!

“使君,我等愿随使君同行!”

东郡太守没有出言,仅交叠双手,深躬到地。在他身后,主簿同仅剩的文吏端正衣冠,随之行礼。

“出城!”

城头已无郡兵。

早在数日前,郡内堤坝三度决口,青壮不足,东郡都尉点将兵亲往塞河,除隔日一骑飞报,再无任何消息传回。

现如今,一郡治所没有郡兵驻扎,连各家健仆都被抽调,仅有十多名伤残老卒,重新拾起长矛,肩负起看守城门之责。

队伍出城之前,为凑够木板和水囊,太守府的门板都被拆得一干二净。

随着不断前行,水位也不断攀升,沿途可见被冲毁的堤坝,以及用来堵塞缺口的巨木、石块和泥土。

不少壮丁和郡兵甚至以身为墙,拼命拦在坝上。

在拦坝的人中,东郡太守和主簿都看到自己的家人,双方却无暇对话,仅遥遥对望一眼。前者继续行进,准备接引长安来的队伍,后者咬牙坚守在原地,只为防住这一处缺口,不让洪水继续肆虐。

东郡尚且如此,可以想见,灾情更为严重的东海郡等地又会是什么样子。

出城不久,连降多日的暴雨终于停歇。

只是天空依旧阴沉,东郡太守不敢怀抱侥幸,令众人加快速度,务必赶在下一场雨落下之前同长安来人汇合。

“使君,快看天上!”主簿突然惊呼,手指前方。

东郡太守循声望去,不由得也是一惊。

水天一线处,正缓缓升起数个球状物,并排向太守一行所在的方向飞来。球状物下,隐隐现出黑色长龙,行似运货的大车,却如河船一般行在水面上,而且速度飞快。

距离渐近,看到“船”头按剑而立的年轻官员,看到其后军容整齐的将兵,看到将兵簇拥下,如小山堆叠的谷物和药品,东郡太守激动得眼圈泛红,不顾掉落的发冠,奋力淌过浑浊的河水,近乎是扑到船身前,牢牢抓住木板,用力到指甲几乎翻起,才确定这一切不是幻觉,自己不是做梦。

“苍天,东郡有救,百姓得生!”

第两百五十二章

赈灾队伍抵达东郡,船上的粮食和药品可谓雪中送炭, 正能缓解当地燃眉之急。

因道路俱被水淹, 半座郡城也泡在水里, 蹚水实在太慢,东郡太守、主簿及文吏都被带上大车改装的木船, 船后延伸出舢板,随行百姓挤一挤,再不必涉水而行。

天空中, 热气球陆续落下, 很快被方技家收起。

木船上, 壮硕的汉子踏动木浆,船后卷起阵阵水涡。墨者制造的机关形成动力, 推动船身不断前行, 随着踏浆速度愈快, 破开层层水浪。

遇到湍急漩涡, 汉子会开启船侧机关,带动船身和舢板一同调头转向。

一系列操作, 看得东郡太守和主簿目瞪口呆, 险些忘记全身均已湿透, 半身还裹着泥浆。直至赵嘉亲自递来干燥的衣物, 两人才从震惊中回神, 匆忙接过,向赵嘉致谢。

卫青送来热水和两盘包子,赵破奴和赵信分别带上几名军伍, 将散发热气的蒸饼包子装进藤筐,送给船后百姓。

水患持续近三月,郡内粮库早已告罄。即便是太守本人,每日也仅能以粥水果腹。此刻闻到包子的香味,喉结不自觉滚动,饥饿感瞬间涌上。想起来时所见,神情又不免黯然。

“使君,东郡诸事需使君主持,嘉同王孙还需赶往济南。”

赵嘉和韩嫣虽为朝廷派遣的赈灾使,但治理水患、主持赈灾及安置百姓还需以当地官员为主。

刘彻发下旨意,命东海郡太守汲黯、济南郡太守郑当时主理此事,赵嘉和韩嫣从旁协助。如此一来,既能借两名太守的威望压制当地豪强,使诸项工作落到实处,也能避免赵嘉和韩嫣不熟悉当地情况,好心办错事。

在赵嘉的劝说下,东郡太守和主簿吃下近日来第一顿饱饭。正饮温水,乍闻赵嘉提及郡内高门豪强,不由得都是一愣。

“朝廷下旨赈灾,粮药均从长安运来,路途远且耗时长。”

“黄河徙,大水何时退去尚未可知。旧河道以南,十六郡百姓受灾,流离失所,水不退则生计无着。”

赵嘉一边说,一边观察东郡太守,见他眉心深锁,神情间闪过一丝悲痛,不免叹息一声,继续道:“天子下旨,发役夫修筑堤坝河道,以工期发粮布,替以更役,并免三年赋税。此外,告诸郡豪强发粮赈济,并借调健仆田僮。”

赵嘉口中的豪强,不仅包括受灾诸郡,更有旧河道以北的二十多家。

汲黯和郑当时送往长安的奏疏,刘彻尽数看过。

当看到灾难当前,竟有不法豪强商贾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和药价,视人命如草芥,更胆大包天,勾结贪官污吏偷换赈灾粮谷,运走救命的药材,险些酿成民乱时,恨不能亲自奔赴当地,将这些该死的恶徒尽数杀死。

此番赵嘉和韩嫣南下,得天子明旨,有先斩后奏之权。

刘彻的意思很明白,凡是被记上黑名单的官员、豪强和商贾,胆敢不按照朝廷的旨意行事,可以当场格杀,事后再上报长安。

先前郑当时在济南郡大开杀戒,有商贾为能保命,供出大量涉案者,不只有当地豪强,还有旧河道以北数家。

碍于管辖权,郑当时无法予以惩处,但也不打算便宜他们,全部写进奏疏,命人送往长安。

随黄河改道,大水泛滥,旧河道以南的百姓多数遭灾,屋舍田产尽被水淹,需朝廷赈济才能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