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馨啊,”向春生听出了杨宁馨的声音,喜气洋洋:“你丽姐姐刚刚从医院回来,我让她去休息了。”
“从医院回来?”
怎么听着向春生的声音一点也不焦急,反而很开心的感觉?她脑子里灵光一现:“咦,是不是丽姐姐有小宝宝了?”
向春生握着话筒有些发呆,话筒那边真的是个即将满十五岁的小姑娘吗?怎么这些事情她都懂?自己都还没来得及报喜,就给她猜中了。
“是的,她有两个月身孕了!”向春生有一种初为人父的喜悦:“医生说让她先回去好好休息两天,我才替她向领导请了假,刚刚送了她回家!”
“那你可得注意啦,以后要多多关心她,怀孕初期容易孕吐,要是孕吐得厉害就要去看看医生,别不当一回事,对了,还要补充叶酸,这对胎儿发育有好处。”
“叶酸是啥?”向春生懵懵懂懂,好像医生没说啊。
杨宁馨怔了怔,哑然失笑,这个时代可能还没这么多讲究,也不知道有没有叶酸呢。
“这个嘛……你要学了生物才明白,我也是跟着邱成才弄生物研究在那些书里看到的。”
“我们小县城肯定没有,上海有没有卖?能帮我们去找找吗?”向春生的声音变得很热烈:“要是有就麻烦你帮忙买回来,不管多少钱我都要买给美丽吃。”
“好好好,我去看看。”
杨宁馨笑眯眯的挂断了电话。
第四百二十一章
腊月二十七,杨宁馨没有去实验室,到上海街上兜了一圈。
她得给家里带礼物,特别是要去给唐美丽买补身子的药。
只可惜这个年头还真没有叶酸,跑了好几家大药房,售货员都摇头:“没听说过这个东西,小姑娘侬可以留下药品名字,下次我们采购进货的时候去看看。”
好几家都没有,大概就真没有了,杨宁馨只能转而求次,买了点钙片。
钙片也没有写孕妇专用,她有些担心,追着售货员问了很久:“孕妇吃,确定没问题吧?”
售货员白了她一眼:“没看到药瓶上边写着呢,适用于各种人群。”
哪有这么娇贵的孕妇,大家都是买了钙片就走,这小姑娘偏偏还问东问西的,好像他家卖的钙片有问题。
“好吧,我买几瓶。”
杨宁馨讪讪的笑,用前世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药品制剂,大约是不可能的,前世有孕妇专用的钙片,除了补钙,还有微量元素的吸收。这年头的钙片是大家都能吃,估计对孕妇并没什么副作用,主要是没有针对孕妇进行高标准的改进。
她本来还想买几瓶补铁的药片,可是又不敢下手,这个还得让医生去开比较合适,毕竟铁剂的补充和用量不是她一个非专业人士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
买了钙片以后,她去了惠罗那边给唐美丽买了一件羽绒服。
羽绒服在这个年头还刚刚开始冒出来,惠罗百货是中国首批推行羽绒服的商场之一,就连广州都还没流行这种冬装——反正唐美丽进的货里并没有羽绒服款式,七浦路这边的服装店里都没有谁家卖羽绒服。
物以稀为贵,在大街小巷到处看不到羽绒服的时候,惠罗百货的羽绒服专场显得特别时髦,就如羊毛衫刚刚流行那会儿一样,价格卖得很高。
杨宁馨看中了一件长款羽绒服,这个配唐美丽高挑苗条的身材刚刚好,有三种颜色,黑色,黄色和大红。
想了想,杨宁馨挑了一件大红。
她本来想选那件黑色,黑色优雅含蓄而不夸张,可是在X县人的心里,黑色显得老气丧气,过新年谁都不会挑着黑色衣裳穿。
还是穿红色吧,过大年,喜庆。
零零碎碎买了一大堆东西,提了回学校,手上都勒出了一条红红的印子。但是想到家里人能分享到她成功的喜悦,心里头就甜丝丝的。
邱成才没有跟着去逛街,他带回家的东西早就有人准备好了,董熹瑜照例亲自动手,和长女林淑珍一起在街上转了大半天,给小女儿一家都买好了新年礼物,给两个外孙的压岁钱都给了邱成才,让他一并带回去。
儿女就是父母的牵挂,尽管林淑英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在董熹瑜眼里,依旧还只是一个孩子,她最担心的就是那颗遗失在乡间的明珠,她无时不刻希望小女儿能回到上海,像小时候那样依偎在她身边。
当邱成才和杨宁馨二十八日中午在任重书院门口见面的时候,两个人都是大包小包,肩膀上背着,手里提着,两手不空。
“你外婆真是挂念你妈妈。”
虽然说里边的东西不一定全是给林淑英的,可毕竟是因为她,董熹瑜才会准备这么多,为的就是女儿在婆家受重视,用物质条件给她撑腰。
杨宁馨还记得那时候的邱成才,端着麦乳精过来喂她的情景,在那个年代,麦乳精可是稀缺东西,乡下人哪里能喝得上,可是邱成才两兄弟却每天都能喝上一小杯,看得村里的孩子砸吧嘴流口水。
“嗯,我外婆真的很关心我妈妈。”邱成才叹了一口气:“她想接着爸爸妈妈来上海,可我爸爸说要退休以后才考虑,我妈也不能把我爸给甩了一个人过上海来,外婆心里总挂着这事情,总想着爸爸妈妈在她有生之年能来上海团聚。”
“唉,你爸爸妈妈也真是的,既然有这么好的条件,怎么就坚持窝在X县不想挪窝呢?你爸爸可以办个停薪留职,到上海来找工作啊,上海机会多得很,比如说……”
杨宁馨停了停,话到嘴边又停住了。
明年她打算依托上海电信开BP寻呼机专卖店,刚刚好少个稳当人呢,邱成才他爸邱兴国,一直是在供销社里上班,做惯生意了的,让他过来帮忙管理这家专卖店,可是再合适也不过了。
可是自己怎么好开口呢?毕竟那是邱成才他爸,如果是自己的亲爹,那就好说了。
……亲爹也不一定好说,杨树生就算停薪留职,也会在家里帮着妈妈开饭店,哪有闲工夫跑到上海来帮她管这专卖店。
“小六,你的意思是让我爹来上海找工作?”邱成才考虑了一下:“他也想着要出来干活呢,可是找什么工作比较好?他就会做买卖,别的都不会干了。”
上次暑假回家,邱成才听他爸爸邱兴国抱怨,说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又不能调到县城里去,到时候还不知道镇上的供销社会不会倒闭关门呢。
供销社在计划经济年代,那可是最好的一个单位,因为物资都是国家统一调配,私人做买卖的很少,基本是垄断企业。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人民思想观念更新,商店如雨后春笋,一家又一家的冒了出来,就连乡下都开始有人自己经营商店。
拿石灰把墙给刷白,摆上几个木头架子,商店就可以营业了——毕竟从村里跑到镇上去买点零碎东西,这也太难跑了,有些村子远的,起码得走十多里路呢。自家村口有个卖日杂商品的小铺子,多方便。
X县县城里的供销社总部还能维持一定的生意,毕竟大件物品,比如说电视机冰箱这些东西,私人没有那个经济实力能拿得下来,可是这些乡镇的供销社基本都是亏损,你卖茶米油盐,人家村子里开的小卖部也卖柴米油盐,犯不着跑这么远到镇上去买,除非是碰着赶集或者去镇上办事,顺道给带些东西回来。
邱兴国目前的身份是X县大塘镇供销社的经理,他脑袋瓜子很灵活,在七十年代的时候,把供销社经营得有声有色,正因为上边看中他的能力,他这才转了正,成了供销社的正式职工,后来还当上了经理。
可现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供销社当年是人们眼里的金饭碗,现在已经成了泥饭碗,要不是县城总部的商店还能挣点钱,只怕是上交财政部分保着发工资的钱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