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望族权后(173)

作者: 刹时红瘦 阅读记录

太后这才觉得平衡一些:“固然是临摹,你这样年岁,已经难得。”

十一娘“受宠若惊”:“得太后嘉诩,儿之大幸。”不说愧不敢当的话,虽然显得不那么谦逊,然而在此情形下,至少不会让真人觉得自己年纪小小就养成虚伪习性。

可经过太后破例,莹阳真人也就罢了,杜、李二人却心生好奇,待得沉钩将画作移至面前,相比杜涛更加言无忌讳的李渔也忍不住询问:“柳小娘子声称临摹,而非为描摹?”

虽然都是摹写,然而临摹与描摹还是有所区别,描摹是指用薄绢覆于原稿之上摹成,临摹却是观原稿而画成,临摹显然更加不易。

十一娘自然表示肯定:“确为临摹。”

李渔又追问道:“原本是谁所画?”

倘若是成年者摹写,一般原稿都为名士所作,李渔对这原稿见所未见,故而才有此一问。

可他这一问,显然让莹阳真人与韦太夫人都不约而同心生忐忑。

莹阳真人一看这画作就觉震惊,当然认出是渥丹所绘,她几乎立即想到贺湛为何蛊惑着她收徒,多半是为了这柳十一娘,上回不也是贺湛劝说,才让她允同萧氏所请让一贯不理俗务的师公凌虚天师为这孩子相断,可若当太后面前说明原稿出自渥丹手笔,就不知会否心生忌防。

韦太夫人当然早知原稿来处,就怕十一娘说出是柳蓁给予,在太后这时以为,阿蓁可是与她这个祖母貌合心离,又怎会悉心指导十一娘学画,甚至不惜将裴后旧作交予临摹。

“儿并不知原稿出于谁手,实为儿之大母给予描摹。”

韦太夫人长吁一口气,面对太后的目带疑问,飞快找到说法:“原稿非我所画,是四娘幼年学画时范本,应是裴后当年所作。”

这话大有讲究,虽则太后与太夫人这对姐妹只是表面情份,然则相较外人,两人显然深知彼此,太夫人若一口咬定此画为她所作,太后必生狐疑,只因太夫人对于丹青之技,虽则在鉴赏这个程度比太后要强,然则技法却也相去不远,太夫人可没底气承认是自己所作,再者李渔既然已经询问,也说不准是看出了一些端倪,被他揭穿反而坏事,说是柳蓁当年学画范本却也不假,另外即使柳蓁与太夫人离心,也是在太后谎称犯厄硬逼阿蓁修行之后,阿蓁幼时还不可能与自家祖母翻脸,留下范本在太夫人处不算奇怪。

尤其“应是”二字,说明太夫人明知范本为谁所作,这时直言不讳,仿佛压根没有察觉太后已经洞知柳蓁对她这祖母已生“忌恨”,不至于让太后生疑是太夫人欲盖弥章,因为据太后看来柳蓁也不是愚昧之辈,就算心怀怨谤,也不可能授人以柄被斥不孝,就连源平郡公柳誉宜,这时不也同样与太夫人母慈子孝?

虚虚实实,反而让人信之不疑。

“原来是裴后旧作,难怪我看着,有莹阳真人笔法。”李渔完全不知他一句询问造成许多人的不安,这时抚须而笑。

莹阳却趁着太后与太夫人斗智时睨了一眼贺湛,眼瞧着侄儿那副胸有成竹模样,不由暗哼一声,但心里同时也不无好奇,十四郎何故对这柳十一娘诸多维护?不过她不可能表现出来,只说道:“你之所作优劣,即可道来。”

语速不疾不徐,语气不冷不热,不说底下闺秀,便连太夫人都为自家孙女捏着把汗。

裴后可是真人学生,虽然十一娘聪慧,可未必不会犯了自作聪明,反而引得真人不愉,实在这情势,太过谦逊也不好,倘若太过自信……谁知道会不会犯了真人忌讳。

就连底下萧氏,也是一颗心悬到嗓子眼,她之前并不知道范本为裴后所作,还以为是柳蓁从前旧作,甚至以为十一娘是描摹,据她看来,那画作虽则不错,可远远不到出类拔萃,顶多中规中矩罢了,她虽然不愿十一娘入选大出风头,可也不想看十一娘当众受人鄙夷,可眼下情势竟是十分微妙,真真让人提心吊胆无比矛盾。

就听十一娘说来:“摹写重在逼真,仅以逼真为衡,儿以为此幅画作无所挑剔。”

这话一出,底下不说应试闺秀,多少贵妇都瞪大了眼。

一个五岁小儿,竟敢说能将裴后旧作临摹成无所挑剔?!天下可还有如此狂妄自大之人!

然而让众人更加震惊的话还在后头——

“写意,更比工笔讲究神形兼俱,甚至风骨仿约,儿以为,此幅画作已与范本别无二异,足能以假乱真。”

“是以,儿只评范本优劣,还望真人许可。”

居然还敢评判裴后原本?优长也就罢了,还敢带个劣字?

底下一片此起彼伏的抽气声。

莹阳真人还没反应,太后率先就好奇起来——宫里那幅在水之湄,她翻来覆去也看不出精妙所在,真不知裴渥丹如何会成就才名,眼下听听这个孩子评价,倒也有趣。

于是插嘴:“莹阳,这丫头话虽狂妄,又有违定则,然而我实在好奇,莫不听她有何见解,若有谬误,你再批判指正。”

第157章 直言评鉴

实际上不用太后干预,莹阳也会允准十一娘直言不讳,原因无他,实在是以莹阳看来,这幅摹写的确当得无可挑剔四字,倘若不是亲耳听闻为这柳十一娘所作,她甚至以为是学生幼时亲笔,技法也就罢了,十一娘竟然有此自信,并且还要直言不讳范本优劣……是狂妄自大,还是天赋过人,总得等到这孩子品评之后,才能判断。

莹阳倒不疑心是贺湛“放水”,十四郎纵然诡谋,还不至于品德败坏到如此地步,勾通外人哄骗她这姑母,再者十四郎虽然聪颖,对琴画二艺却天生粗笨,否则她一手画艺传予十四郎便可,当年也不需再另选学生,就算十四郎不知出于什么缘故对柳十一娘维护有加,也不可能在丹青之鉴上有任何助益。

虽然这是第三次见柳十一娘,也尽管已经得知师公相断贵不可言,然而直到这时,莹阳才真正仔细打量面前这个五岁女孩。

一双沁黑的眼睛,让她竟然心生亲近。

这孩子……其实一点不似渥丹,没有渥丹当年的锋锐直率,仿佛智计颇深。

小小年纪,口出妄言,可观其行止,却一点棱角不显,莹阳几乎产生错觉,当年渥丹成为大周皇后,她远观学生于宝座上言笑风范,就是这样锋芒不露,让人摸不着深浅。

却只有在她面前,撒娇混赖,什么话都敢讲,甚至……

莹阳目光微撇,往太后那方向。

当初渥丹怎么说的?

太后喜怒俱敛,深不可测,大约一入深宫,人都会变成这样。

几许无奈,几多怅惘。

她之所以拒不收徒,实在是因为悔愧。

渥丹枉死,她却什么都不能做,除了接受这个结果。渥丹那孩子,曾经相伴十年,贴心体慰,即便亲生女儿也许都不能做到。

是学生,也是知己。

甚至对十四郎,渥丹也当作手足兄弟,那些年,她因悲痛而沉湎纵酒诸事不顾,都是渥丹在关心十四郎,打点周道、书信往来,十四郎只比渥丹小着不到一岁,然而衣食起居都是渥丹照顾,即便十四郎远游,渥丹仍旧替她关注住行,屡屡去信开导。

先帝赐婚,她明知渥丹对薛陆离情谊早存,起意转圜,渥丹怎么说的?

——君令既下,唯有服从,事不可为。阿姑安心,渥丹不存别想,愿与太子举案齐眉。

莹阳从不让渥丹称她先生或者师傅,渥丹似乎也更加喜欢称她为阿姑。

那时候自己怎么想的?不如学生多矣。

世人都以为渥丹之名是因她所授,然而,有谁知道除了幼时指点,一切都是渥丹自发体悟。

渥丹甚至不愿张显画艺,也是受她连累。

若当年不得先帝看重,渥丹也不至于青春早逝。

是她荐举渥丹御前献画……

上一篇: 重生蛊虫男配 下一篇: 前尘应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