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族权后(284)
粟田马养讥嘲的目光缓缓环视众人:“在场中人,无不是世族子弟家学渊源,不少已经通过科举较试,可算国之佼佼,然而于贵国底蕴深厚发扬光大之诗赋、音律二艺,可有自信能胜过我等蛮邦异族者?”
见在场中人竟然无一敢于应战,东瀛四杰冷笑两声,扬场而去。
“这回,高崖峻可算丢尽颜面。”有个纨绔尚且洋洋自得。
然而他身边这起比才事件的倡导者周望却报以怒目瞪视。
“丢脸者何只高崖峻!”周望不无懊恼地压低嗓音喝止,再也没有心情留在这里对高崖峻落井下石,也是拂袖而去,与来时的昂首挺胸不同,竟然有几分落荒而逃的意味。
粟田马养轻视的可不仅仅只是高崖峻与贡士,而是所有大周文士!
“粟田君,今日这番话说得大是痛快!”虽然与来时的前呼后拥不同,离开时只有几个本国倭伎跟随,然而东灜四杰却更显意气风发,其中一个矮小身材未至及冠的少年甚至忍不住高声赞同粟田马养:“在下早看不惯大周士人之洋洋自得,只凭家世显赫便高人一等,太学生中多少无才无德之流,却自以为是小看我等异族访学者,鄙薄我国为蛮荒,殊不知我东灜多少才华之士,远胜如今大周这些所谓文人雅客。”
原来这东灜四杰也是出身日本大族显贵,自幼便被诏入宫廷,受早期归国的遣周使教习中原文化,后来受遣赴周,又在太学听教,固然对大周底蕴深厚的文学艺术大感钦服,然而眼看着不少太学纨绔不学无术沉湎享乐,心里早就积累了不少鄙夷,认为如今的大周再无当年盛世辉煌,又因近两年连连挑战进士及第的文士而从未落过下风,更加自傲,不过顾虑着两国邦交,并没有将这层心思表达出来而已。
然而不久前,却听闻一些闲言碎语,得知即便是在太学生中,也有不少嘲笑日本为孤岛蛮荒,百年间屡屡遣使赴周,无非贪图大周恩赐之玉玩奇珍、丝绸瓷器,鄙薄日本连自己国家的文字都没有,举国粗俗。
四人心里的怒火再也难以摁捺,今日趁着这个机会,还以讥讽。
而原本普通的一桩士子比才事件,因为东灜四杰的这番狂语,再兼解元呼声极大的高崖峻狼狈败北,竟然飞速传遍了长安城,不仅引起许多世家子弟热议,便连市坊平民都有所听闻而窃窃私语,有说遣周使狂妄自大的,也有叹息如今官制崩坏、世风日下,认为粟田马养的话虽有自大之嫌,可又的确道出事实。
始作俑者周望竟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而上禀家长——他决心放弃明春省试,今后收心敛性,虽然诗赋上进益艰难,花上几年苦心强记经史,报考明经一科也不是没有希望。
十一娘当然没想到周望在此刺激下竟然产生痛改前非的决心,导致这件事情引发了韦元平的重视——周望之父周国定为中书省职官,韦元平的心腹臂膀之一,周望又是嫡长子,韦元平对他也寄予厚望,原本打算为他力争进士状头,哪知周望竟然摞了挑子,这让韦元平大感遗憾,未免有些气恼周望的书生意气。
正懊恼时,不想小儿子韦瑞却忽然提醒了他:“阿父,高崖峻可是万年县榜首,却被东灜四杰打了个落花流水,导致大周世族竟然被蛮夷粗鄙讥嘲,这事倘若被太后得知……岂不有了借口惩治万年令曹刚?”
韦元平一听这话,眼中顿时一亮,不过他倒也了解自家儿子的心智,绝不可能会想到这么有杀伤力的计策,一问之下,韦瑞果然就泄了底:“是贺十四郎之见。”
贺湛固然借着这意料之外毫不犹豫“锦上添花”,但十一娘的计划却也在进行当中。
早在数月之前,她就因为裴子建的嘱托,暗中关注含象殿那位名唤阿禄的宫人,发现阿禄果然是精挑细选的耳目,聪明伶俐又进取心十足——春莺一死,灵药调离,太后身边没了两大心腹,便需要新人替补,阿禄与不少宫人都在暗中争取这个机会,不但竭尽全力在太后面前表现,对于太后器重者,比如谢氏姐妹,尤其是十一娘与韦湘几个公主侍读极尽讨好,而根据阿禄的表现,似乎她真不知十一娘为暗中助益。
十一娘当然也没有在她面前有任何暗示,更加没有在太后面前公然荐举阿禄,这也是以防万一,既然明知阿禄有“刺杀”太后的可能,那么她就不会落下任何把柄受到牵连。
她只十分委婉的提醒过一回阿禄,深得太后器重的春莺与灵药可并非侍候得力如此简单,最关键的是忠心耿耿,其次便是颇有智计,太后需要的可不是端茶递水的普通宫婢。
阿禄得此提醒,果然就将心思用在了灵药身上。
十一娘又转而提醒为妹子灵药的将来十分忧虑的月容:“阿监何需忧愁?有太后庇护,晋王势必不会苛薄灵药,但灵药已经调任紫宸殿侍奉,等闲也不好时常出入含象殿,太后如今又要分心于国政,就怕日子一长逐渐疏忽,阿监倘若能得太后器重,必然有益于灵药处境。”
月容不可能对太后有任何妨害,故而十一娘提携起她来毫无顾虑。
就算太后得知这一桩事,也不会怀疑十一娘有任何阴谋,毕竟灵药是太后心腹,十一娘与其维持友好互助的关系也属正常手段。
月容与灵药这么一商量,灵药当即就动了心,借着太后诏见她的机会,恳求太后将月容从值舍调回含象殿,得偿所愿后,灵药想当然便嘱咐月容:“侍奉太后可不容易,阿姐又一贯呆板,身边也需得有几个臂助才可。”
于是灵药几乎是顺理成章便想到了从前就温顺乖巧,最近越发对她阿谀奉承的阿禄,交待月容留心提携,教导姐姐怎么在太后跟前巧妙的为阿禄说好话。
而当比才事件闹生,十一娘趁着她入宫的时候,当做闲谈般告知了月容,于是阿禄立即得到授意——想要真正引起太后重视,阿谀奉承可远远不够,敏锐的洞悉力必不可少,这便是个时机,那东瀛四杰讥嘲我大周士子,引得议论纷扰,这可是有伤国威的事,太后倘若听闻必然不会轻疏。
于是阿禄立即就借着一回陪侍的机会,将此事禀知太后:“婢子是听公主侍读们闲话议论,都称遣周使太过狂妄,又听说如今市井间议论纷纷,婢子实在担心发展下去会引发事故。”
因而在韦大相国禀见太后前,太后便诏来了十一娘细细询问这一件事。
第263章 必须扳回颜面
“这事儿略有耳闻,不过依儿看来,东灜四杰虽然才华不俗,却也不代表几位败北之进士真如鄙传般不学无术,四杰获胜,多少有取巧之嫌。”
太后听十一娘这话后,郁怒的心情才略微好转,立即便让十一娘仔细说来。
“四杰回回挑战,都是四人联袂,而比才方式并非文会比赋常例,除限题限韵外,又规定必须得由两人合作完成一首诗赋,另需两人一齐演奏琵琶曲,舞伎随兴伴舞,以一曲时长为限,诗作或写曲意,或写舞姿,不能脱离此二;四杰既为挑战者,便是率先下场,由应战方先奏一曲,四杰只听一遍,即能原曲复奏,不说两名乐手配合无间,东灜舞伎技艺高超,两个比赋者往往也会在限时之内作出好诗佳赋,引人赞叹之余,应战一方自然会感觉压力而心怀紧张。”
十一娘毫不掩示自己预先打听过东灜四杰那屡屡获胜的比才方式,要解释起来当然也有说法,这两年四杰声名大振,更兼数月前连胜三进士,逼得冯大状头闻风而逃的传闻,十一娘有所关注也不值得诧异了。
这时她继续阐述自己的见解:“四杰本是挑战方,应战方没有预料在前,多少会有些措手不及,而四杰提出比才方式又有些刁钻,一时之间,应战方不可能寻到配合无间之合作者,再者大周文士虽有诗赋之能,却鲜少与人联诗,难度大大增加,更不提固然文会上虽不乏深谙音律者,就算听过四杰出题之乐或者有过耳不忘之能,可两人配合奏乐又是一道难题,多数都会导致混乱,让比赋者越发慌乱,哪还写得出曲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