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朕的大秦要亡了!(31)

就是……听起来挺高端、冒着仙气儿。

夏临渊念叨着,“抱鹤真人,抱鹤真人——陛下这封赏好生奇怪。”

李甲笑道:“有什么奇怪的?有封赏就不错了,我还担心陛下罚我们呢。”

夏临渊奇道:“你我引了李良带数万兵马,归降于章邯将军,这是大功啊——陛下为何会罚我们?”

李甲笑道:“可是我们差点被李良给杀了啊。”

夏临渊摇头道:“你可真笨!结果才是重要的。再说了,反正过程也没人知道……”

李甲笑容一僵。

夏临渊看着他,脸慢慢绿了,“你不会是……”

“我奏章里都告诉陛下了。”李甲是个老实孩子,把自己和夏临渊怎么做了个半个月阶下囚乖乖交待了,不吹不黑,很真实。

夏临渊绿着脸,瞪着李甲,仿佛第一天认识他。

李甲也反应过来了,“你也上了奏章?”

夏临渊艰难点头。

“你奏章里怎么说的?”

夏临渊:……

看陛下封了“抱鹤真人”这个名号给他,就知道夏临渊奏章里是怎么吹的了。

如今夏临渊和李甲在章邯军中,因为是特使,刚来就带了归降的数万人马,所以地位还是比较超然的。

军中细务,如果夏临渊和李甲愿意了解插手的,章邯并不约束。

当然,李甲忙着跟军中好汉单挑,夏临渊忙着熏陶仙人气质,都没空理会这些俗务。

章邯如今与缩在曹阳的周文对峙。

周文军中有了逃兵,章邯军中的骊山刑徒出关后也偷溜了不少,所以双方现在都按兵不动,等待后方支援。

章邯等的,是附近县的秦国精兵;周文等的,就只能是陈胜派来的人了。

可是陈胜此前的战略方针里,主力交给了吴广,这会儿被李由拖死在荥阳。

剩下的几路人马,武臣自立为赵王又被李良杀了。

西路的周市拿下魏地、立了昔日魏王后人宁陵君魏咎为魏王,自己登上了人生巅峰。

有武臣、周市这样的好榜样在,陈胜之前派出去的将军们都有样学样。

要么自立为王,要么找个不知真假的六国后人立为王。

陈胜手中,已经没有听他差遣,愿意支援周文的兵马。

只除了被李由拖住的吴广所率十数万人马。

章邯在与周文对峙之中,唯一要担心的,便是吴广是否会抽兵来增援周文。

如果吴广只留一小部分兵力,反过来拖住李由;率大军驰援周文。那么形势对章邯便不利了。

章邯把这担忧跟特使夏临渊讲了。

毕竟,特使是一来就带来了数万人马的高人。

夏临渊听章邯说完,昂着下巴,仙气儿飘飘道:“这有何难?待我为将军谋划。”

章邯拱手道:“先生要用多少人马?”

“不需一兵一卒。”夏临渊气势惊人,指了指自己鼻子下面,“这是什么?”

章邯一愣,不确定自己领会到的是不是夏先生的意思,“……嘴?”

夏临渊摇头,道:“舌头。”

夏临渊抱着仙鹤,拽着极不情愿的李甲,一走一趔趄出了军营,歌曰:“先有虎父后有儿,夏家贤名遍四海;从来攻战不需兵,一根巧舌安天下。”

李甲:……我要拔剑了啊啊啊啊啊!

而胡亥在宫中,也正为解决各地热火朝天的反秦局面而绞尽脑汁。

这段时间以来,各地不停上报紧急军情,一会儿是周市立了魏王,一会儿是从前齐国的贵族田儋自立为齐王,一会儿又是武臣旧部韩广自立为燕王了。

这还是能说得出名号的,底下小县城里,趁乱造反的就更多了,数不胜数。

这些造反的人里面,有的是六国贵族后人推波助澜,有的是当地犯了罪的青年趁机翻身,当然他们都有民意基础——那就是天下苦秦久矣!

胡亥新政虽然颁布了,可是离真正贯彻实施到帝国的每条脉络分枝,少说也要一二年光景。

更何况如今四处造反,很多县里的政府机构已经趋于瘫痪。

在这种情况下,胡亥决定写信。

招降信,或者说招安书,把各路梁山好汉请下山来,再让愿意下山的去攻打不愿意下山的。

招安书大意便是,朝廷大赦,只要英雄愿意归顺,从前过错既往不咎;而且按照英雄所带兵马人数,封赏相应的爵位官职。

这样的招安书发出了近百份。

全国上下,正在进行造反活动、准备进行造反活动的各路人马首领,基本人手一份。

连这会儿在芒砀山流窜,黑瘦得跟猴儿似的刘邦,也收到了一份。

诸组织大小首领收到了一模一样的招安书。

唯有一人收到的不同。

那便是未来的西楚霸王,如今正追随叔父避祸吴中、筹备造反的项羽,时年二十四岁。

第32章 秦二

先说其它的造反首领。

比如说芒砀山刘邦。

提起刘邦来, 总感觉他跟二世胡亥、项羽是一辈人。

其实刘邦跟秦始皇才是同龄人。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 论起来,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三岁。

也难怪刘邦当初看着秦始皇的车驾会感慨“大丈夫当如是也!”

完全就是秦朝版本的人生焦虑:“你的同龄人已经做了皇帝, 你却还在当亭长”。

所以在公元前209年这个时间,刘邦已经四十八岁了,与之相比,年方二十四岁的未来西楚霸王项羽,就像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同时代,除了五十岁的张良, 没有人像刘邦这样,称得上是一位饱经世故的政治强人。

刘邦虽然比起项羽这样的贵族之后,出身差了点, 但还是碾压同时代不少人的。

他少年时曾经想去魏国公子无忌府上做门客,结果路上走着走着,到了才知道——他的同龄人嬴政刚把魏国给灭了。

真是尴尬。

当时张耳是魏无忌的门客, 在魏国被灭之后, 收揽了一批人,其中就包括刘邦。

当然最后也都散了。

不过这说明, 刘邦也是游过学的人;能做个亭长, 那至少也能识字断案。

刘邦从亭长变成芒砀山上的游民,是因为去年押送民夫去骊山修墓的时候, 他把人都给放了。

有人说是因为他喝醉了酒, 一觉醒来发现人都跑了;有人说他押送的都是乡亲, 放了是舍己为人,特别棒。

其实人们都不知道此中内情。

刘邦之所以干脆上了芒砀山,是因为一个人:夏侯婴。

夏侯婴比刘邦小二十岁,时年二十七岁。从前刘邦当亭长的时候,夏侯婴给他赶车、迎来送往,没事儿的时候俩人就一起聊天,聊到什么程度呢?聊到太阳都挪了地方,怎么都是大半天过去了。

刘邦广交游、多见识,说话又幽默俏皮,还对着秦始皇想“大丈夫当如是”,聊起天来自然有他的魅力在。

夏侯婴就是刘邦的拥趸,为他赶车,为他坐牢,此后还为他捡了逃跑路上推下去的那俩孩子。

却说夏侯婴做了县里的试用官吏,结果跟刘邦聊天的时候,俩人开玩笑比试比试。

夏侯婴心道,你再怎么牛逼,也四十七了,难道我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还打不过你吗?

结果刘邦还真就打败了夏侯婴,不仅打败了夏侯婴,还给人打伤了。

于是刘邦就被有心人告了一状。

按照秦朝详尽的法律条例,刘邦为亭长,官吏伤人,加重治罪。

刘邦当然不能认啊。

夏侯婴也力证刘邦无罪,为此被牵连坐牢一年多,挨了几百板,但始终咬牙力保刘邦,最后帮刘邦脱了罪。

两个人交情实在是好。

可是这一批要去骊山修墓的农夫里就有夏侯婴。

刘邦早有造反之心,被这事儿一触动,干脆把大家都放了。

造反这件事儿,刘邦是早有想法了;可是最起劲的鼓动者,却是夏侯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