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娘娘在现代(24)
庄子川不由得赞叹。他还怕小姑娘实话实说,从刘兰芳的梦境讲起,那样的话只怕没多少人相信。小姑娘避重就轻,以“初生牛犊不怕虎”聪明地回答了这个疑难问题,并把后续问题甩给了庄子川。
看着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自己,庄子川道:“写作是个需要天分的事情。南山的天赋很好,可以说是老天爷厚爱。在这之前,她写给《故事会》的稿件短小精悍,充满了古韵,很得太史公的真传。因此,当她把写的《皇后之死》和《皇帝的一生》寄给我看时,我并没有很意外。”
是啊,小姑娘得上天厚爱,老天爷赏了这碗饭,又初生牛犊不怕虎,写了这本《皇帝的一生》。下面的人想了想,也是这个理。只是这个小姑娘也太幸运了些!
有个年轻的女大学生看看帅气逼人的庄子川,再看看漂亮可人的孟冉秋,八卦心开始泛滥:“我想问一下,南山妹妹是怎么与庄老师认识的呢?”
孟冉秋与庄子川对视一眼,微笑道:“我按照杂志上面的投稿地址给杂志投了稿后,接到庄老师的回信,一来二往,然后就熟悉了。”
女学生有些不满足:“这么幸运啊。我以前也给杂志社投过稿,可从来没有人答复过我。”
一旁的人笑起来:“那是因为你写的东西太差了。你要是写得和南山一样,还怕没人答复你吗?”
女学生脸一红不说话了。
经过女学生的提问,下面的内容就轻松多了。许多人看到孟冉秋是这么漂亮上进的小姑娘,不约而同起了怜惜之心。因此后面并没人问什么让人难堪的问题。
接着是签名售书。
孟冉秋工工整整地在每本书的扉页上写下“请多多指正!南山”后,收到了更多人的赞赏:多么谦虚的小姑娘啊!还有,你看人家的字写得和人一样漂亮!
国庆假期间,图书馆人来人往,发布会的境况又经过人们的宣传,一时排队买书的队伍在大厅里转了几个圈。
王总编对庄子川道:“小庄,你看到了吧?小姑娘长得漂亮,言行又端庄得体,即使书写得一般,人们也不会太刁难她的。对了,发各报纸的稿件你准备好了没?我预料小孟会火,这本书会大卖。你到时就赚了。”
庄子川点头应着,目光却看向正在低头签名的孟冉秋。小姑娘端正地坐在桌子后面,每个读者来时,她都先微笑,写下签名后,再微笑着递给人家。这虽然是个小事,但整个过程孟冉秋都谦和有礼,没有一丝烦躁,与她的实际年龄太不相符。
作者有话要说:时间过得好快,元宵节到了,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庆功宴
《皇帝的一生》图书发布会圆满结束。晚上,王总编请出版社的员工一起吃饭庆祝。
孟冉秋当然是焦点。她谦让一番,最后挨着坐在主位的王总编坐下了,另一边坐着庄子川,她夹在了二人中间。
服务员在每人面前都倒了酒。王总编举杯道:“今天为我们图书发布会的成功举办干杯,也为小孟图书的大卖干杯!”
孟冉秋看着面前的白酒有些犹豫。她过年时尝过一点儿,发现现代的白酒与古时的酒根本不同,古时她喝的只能算果酒。这种高浓度的白酒根本喝不了。可此时这个庆功会是为她举办的,她要是不喝实在说不过去。
她心一横,若无其事地喝了一杯。
服务员又要倒时,庄子川拦住道:“小孟还在读书,喝些饮料也是一样的。”说着把一边的橙汁倒了一杯放在她面前。
孟冉秋感谢他的体贴,冲他笑了笑。可他已转过身去为其他的女同事倒橙汁了。
庄子川在出版社年龄最小,又阳光帅气,大家平时都喜欢逗他。一位年纪大些的女编辑捂住杯子道:“我不要橙汁,今天这么大的喜事我要喝酒。小庄,你实话实说,你在编辑部的大会上一力推荐小孟的书,是不是有别的意思?”
“什么意思?”庄子川笑道,“每个编辑不都推荐自己的作者吗?最后出谁的书是大家定的。”
“不是吧,小庄?我记得你不是同时跟一位名作家联系吗?后来怎么没动静了?”另一位同事道。
“这个总编最清楚。”庄子川给每个人面前都倒了一杯橙汁,“那个作家事情太多,写得太慢了。小孟的书稿交上来后,总编看过说不错才出的。”
王总编点头:“小庄说得不错。有名气的作家爱拿乔,加上别的出版社也在争取,人家觉得我们的条件不够丰厚,不怎么理我们。所以我们打算把小孟的书推出去。等小孟这本书火了,后续就好说多了。小孟,你到时有了名气,可别忘了我们出版社,忘了小庄。”
王总编虽然只说了几句话,但孟冉秋很快从中得到了要点。作者就如演员,写的书就是演员的作品,而出版社就如影视公司。演艺圈里的名演员出场费当然不是跑龙套的人可比的,同样,一位名作者的稿费也不是像她这样初出茅庐的小作者能比的。大河出版社出的费用没有达到那位名作者的要求,所以最后选择了孟冉秋的书出版。
但孟冉秋知道没有庄子川,自己的书就不会顺利出版,她笑着点头:“谢谢总编提醒。吃水不忘挖井人。只要庄老师不嫌弃我,大河出版社不觉得我不好,我以后如果写书,肯定还会交给庄老师决定的。”
“小姑娘通透。”王总编笑道,“我好像记得你在发布会上说写过一本《皇后之死》,我怎么不知道?”
孟冉秋点头:“不过被庄老师批了。”
王总编扭头对庄子川道:“小庄,没想到你还有隐瞒啊?”
庄子川当然不会说出因为《皇后之死》,自己怀疑孟冉秋的身份才让她继续写《皇帝的一生》的,他呵呵一笑:“那时咱们社里的方向不是历史文学吗?《皇后之死》完全是女性的视角,与咱们社里的方向不合,所以我才回绝了小孟。”
“稿件你那里还有没?让我回去看看。”王总编对庄子川道,“刚才电视台的一个朋友对我道,小孟这件事可以抓个典型宣传。利用她的年龄造势,给大众冲击,再接着做个专访,电视台报纸同时宣传,到时书就火了。”
庄子川看看夹在中间的孟冉秋,点点头:“就按总编说的办。”
王总编笑得意味深长:“你要多出些力。”
同桌一位姓张的女编辑看王总编对进社不久的庄子川照顾有加,不满道:“总编,社里花大力气宣传造势小庄的书,我的作者写的书怎么只是出版了,连个读者介绍会都没有?”
王总编道:“咱们文学作品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大众,你那位教授作者虽然写得也不错,但受众面比较高级。咱们首印个三千册,铺的货如果能卖完,市场反响不错,再加印。到时举行什么发布会的也就理所应当了。”
女编辑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转而对孟冉秋道:“小孟同学,我能问你几个问题吗?”
孟冉秋点点头:“张老师请说。”
张编辑道:“你的笔名为什么叫南山?”
孟冉秋一笑:“很偶然,我当时读对陶翁的那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很喜欢,所以就叫了南山。”
张编辑点头:“小孟今年多大了?”
“十六岁。”
“你刚刚十六岁。喜欢陶渊明诗的人不说六十岁了,也差不多是四十岁以上的人。你小小年纪就有此心境,真是让人佩服。”
孟冉秋谦逊一笑:“不敢当。”
“对了,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你在《皇帝的一生》中写到皇帝与皇后、妃嫔的感情,那感情写得很真挚,让人看了,会觉得是一个受过感情苦难的人写的。而你只有十六岁,你经过什么感情的苦痛吗?”
张编辑说完,大家都不约而同抬头看孟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