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继室子的为官路(211)

作者: 戚华素 阅读记录

不过想想这也是个在皇帝的默许下,能够光明正大丰富自己和儿子的小金库的时候,里头的银钱说不定还有不少是皇帝的私库赞助,朱皇后还不得可着劲儿的买买买。

先前谢笙以为他们在东平镇住的地方是早先就已经买下的,也只是觉得朱皇后爱子心切。

如今知道这不过是匆忙之间的行为,再联系到那处宅子的面积,和优良的地理位置,竟一时对谢笙先前的一些猜想有了佐证的意思。

见二郎有些好奇,谢笙道:“你觉得想咱们之前住的宅子,是随意就能拿下的吗?”

谢笙若不提起,二郎是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他自有生在宫中,吃穿花用都是最好的,便是小时候最艰难的时候,也是在朱皇后的庇护之下,享尽富贵荣华。

此时被谢笙这么一点拨,二郎也觉得这的确有些不太合乎常理,尤其是自己宅子旁,也少有人家是有人出入的,不少都是紧锁大门,或只留一二家人照看。

“平民百姓如此也就罢了,连富户也如此?”

二郎有些不能理解。

若是东平县令想要做个说一不二的土皇帝,富户都是要拉拢给特权的,哪儿能由着他们走呢。

“可咱们看到的东平也依旧繁华。”

“是啊,依旧繁华,”谢笙附和了一句。

“这东平镇,怪处可真不少,”二郎将双手交叉枕在脑后,脸上神色却带着些兴奋。

马车慢慢前行,日头渐渐大了,田地里却还是有不少人正在劳作。

谢笙等人还没过东平的地界,但看着这些人脸上真实的笑脸,再想想在东平镇时候,那些个百姓不达眼底的笑。这简单的对比,是谁都能看得出来的。

“果然还是大不一样,”二郎饶有兴致的看着外头,“这些人身上总是鲜活的。”

谢笙两个慢慢走在路上,送信回京的人则已经进了城。

谢家就在宫外,倒是好找,不过谢侯此时却没在府里。

李氏听说是谢笙特意叫人送回来,一定要交给谢侯的书信,便赶忙叫人带上信,去了兵部。

不过很快那人又折返回来,说是谢侯早朝时候进了宫,到现在都还没出来,李氏便有些着急。毕竟谢笙可不会无缘无故在离家这么少的时间,就叫人送信回来,还是指明了要给谢侯的。

好在那护卫闻言便道,六皇子也写了一封信,已经送进宫去了,李氏这才不急。

而那封送进宫的信,并没第一时间被送到皇帝手上。

“娘娘。”

朱皇后拿到信之后,却没先拆开看,只等着大宫女继续说。

那大宫女三五句便将这件事儿的前因后果都说了个清楚,却原来那陪着二郎的护卫里,有好几个都是愿意给朱皇后传递消息的,故而朱皇后便是不看这信件,也能大致知道信里的内容。

朱皇后听罢大宫女的话,先是用一旁的绢帕净了手,才道:“收拾些点心,随本宫去皇上那里。”

朱皇后一句话,整个凤仪宫的宫人都动了起来,虽然朱皇后和皇帝的寝宫相隔不远,朱皇后却依旧用了凤撵,这是她属于皇后的荣耀,与应有的排场。

朱皇后的到来在第一时间就被报给了皇帝知道。

谢侯闻言正要告辞,却被皇帝留了下来。

朱皇后进门瞧见谢侯也在,便笑了起来:“谢侯爷也在,倒是正巧了。”

朱皇后免了谢侯的礼,走到了皇帝身边,先亲自将点心布上,才叫人把二郎的信拿了过来,交到皇帝手上。

“这是方才二郎派人送回来的,我才接到,就过来了。”

朱皇后说完,又看向谢侯:“那送信之人说小满也送了一封信回去,想来说的也是同一件事。”

“这才走了多远,”皇帝本以为是两个孩子离了家不习惯,所以趁着还没走多久,便写信回来,一叙思念之情,但听着朱皇后的话,又觉得不像,便亲手拆开了信封。

皇帝看完之后,便叫人直接将信拿给了谢侯。

待谢侯一目十行的看完,皇帝才道:“这东平县令,真是个胆大妄为的东西。”

“臣以为,还是应当叫人再去详查其间内情。”

皇帝点了点头:“两个孩子不过才在东平呆了一夜,就能知道东平镇有不对之处,已经足够。”

朱皇后此时笑道:“若是叫两个孩子知道皇上您对他们的要求这么低,他们可要不高兴的,那两个孩子呀,都是聪明孩子。”

皇帝脸上也浮现出几分无奈的笑:“也罢也罢,随他们去。”

皇帝说完这话,又转过头对谢侯道:“这事儿交给慎之去查,你便只当没这回事就是。”

谢侯自然点头应下。

等出了宫,谢侯看完谢笙给他的那封信,想了想,又提笔写了一封回信,才算罢了。

李氏见谢侯总算是回了信,也放下心,问:“可是出了什么要紧的事?”

“能有什么要紧的,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

第143章 一更

谢笙可不知道, 他要拉着二郎谨慎避之的东平县令在谢侯眼里, 只是个小孩子过家家的玩意儿。

此刻,他和二郎正走在东平乡间的小路上。

二郎可没走过这样的乡间小路,初时还觉得有趣,不过才走了几步,鞋面上就沾了些草屑。

谢笙见二郎有些不大适应, 道:“这会儿已经是正午,还算好的, 若是早晨来走,只怕这会儿, 鞋面都要被露水沾湿了。”

“所以百姓们劳作时大都穿着草鞋?”二郎问道。

“也不全是因为露水, ”谢笙想了想, “编草鞋所用的麦秸秆, 随处可取, 只要自己手上有几分收益, 便能自己编织,用不着花费什么。何况草鞋耐磨防滑,自然是百姓的首选。”

“平民百姓之家,便是连扯布做衣裳还要精打细算,更何况是一双布鞋。”

“穿到田间地头,只怕三两下就要被沾湿的, ”二郎笑着接口道,“如此说来,在这样的时候, 倒真是布鞋不如草鞋了。”

“早知如此,我们也该换了草鞋再下来走的,穿着布鞋委实不像。”

谢笙见二郎兴致勃勃的模样,没有说话。

草鞋穿着比布鞋更凉快些,谢笙两个春天出发,却是要在外头过夏天的,两位母亲担心两人穿外头粗制的草鞋会不舒服,便叫人精心制作了几双,叫人一并带着,到了合用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了。

谢笙二郎两个穿着得体而华贵的衣裳,身后还跟着人,手里甚至还提着精致的竹篮,一看就是出门游玩的富家少爷。

两人生得俊俏,气质不凡,引得不少田间来给送饭的小姑娘偷偷看他们。

谢笙等人在各种视线里泰然自若,寻到了一颗老槐下头,铺上了毯子,两人才做了上去,等着人把东西摆好。

“他们的毯子可真好看,我家的衣裳都没有这么好看的哩。”

“他们怎么这么浪费,若是那毯子拿给我,我起码能做出两三件新衣!”

“呸,人家又不缺这点东西,咱们一辈子得不到的东西,只是人家用来铺地的,哪儿能比得上。”

“我瞧着那两位公子可真是和善,和我在城里见过的那些都不一样。”

“可不是吗,咱们镇上的那些,一个个的,都恨不得能把鼻孔对着你,对了,他们没有带子,说不准是外地的呢。”

那些姑娘说话的声音算不得大,可谢笙两个的听力都还不错,再加上也是有意偷听,自然把那些话听了个十成十。

“果然那些带子是有原因的,”谢笙道,“瞧瞧人家多聪明,一眼就看出我们不是东平镇的了。”

二郎拿着一把折扇,稍稍展开一点儿,挡在面前,小声道:“你猜他们什么时候会忍不住过来和我们说话?”

“若就这么等下去,只怕是等咱们用完了饭,也不能来的,”谢笙道。

富贵人家和贫民之家在有的时候是有天然的鸿沟的,因怕惹上麻烦,此时的谢笙两人对这些姑娘,便是可远观而不可交流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