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继室子的为官路(317)

作者: 戚华素 阅读记录

谢笙去年就从户部平调到了吏部,如今在吏部更是如鱼得水。严瑜已经给谢笙露了口风,等今年春闱结束,各地官员进京述职的时候,就把谢笙外放出去,甚至连地方都选好了,就是谢侯当初呆的蜀州。

得了严瑜的准话,谢笙满脸喜气的回了家中,才将将进二门,两个打扮得粉团一样可爱的小娃娃并排着向着谢笙扑了过来。两人本是双生,模样相仿,就和菩萨坐下的童子一般,叫人只恨喜欢的不够。

“爹爹,爹爹,你回来啦!”

“爹爹,爹爹,吃糕糕!”

“好,好!”谢笙俯身一边一个,把两个女儿抱起来,坐在自己肩膀上,全然忘了自己本来还想说事的。

“哇!骑大马!飞高高!”两个女儿一齐拍手,整个院子里都是她们的笑声、叫声。

温瑄和周老夫人一同出来,看见这一幕,都不由得笑了起来。从前温瑄还会说一说,可见谢笙和两个女儿从来不听,也就懒得再做这个恶人了。

等两个孩子闹够睡着了,屋里只剩周家夫妇两个,温瑄才问谢笙:“今儿是怎么了,这么高兴。”

谢笙闻言道:“今日皇上与我露了口风,再过两月春闱过后,就会派我去蜀州。”

“果真?”周老爷子夫妇都是满脸惊喜。

当初谢侯在蜀州的时候,一举把蜀州从当初的下州推到了中州,甚至堪比上州的富饶之地。虽后继者没有他这样的能耐,至少勉强还是守住了蜀州的中州之名。

如今谢笙再去蜀州,便直接是正四品的中州刺史,连升两级,虽有些快,却也并非出人意料之外,毕竟外放要升官是共识。

而谢笙外放之事,也没人会觉得有明升暗贬的嫌疑,只看皇帝和太后对谢笙的偏心就知道,谢笙在外头只是走个过场,何况是外放到谢侯曾经打下坚实基础的蜀州。

到现如今,蜀州都还有不少人记得谢家的恩呢。

谢笙点了点头,确认了周老爷子的猜想。

“其实我本不该说这样的话,只是到时候我必然是要带着夫人和两个孩子同去的,所以……”谢笙做出些不好意思的模样,“不知姑祖父、姑祖母你们可愿意与我们同去?”

温瑄看了谢笙一眼,也默契的来劝周氏夫妻:“是啊,我和相公都还年轻,自个儿去了外头,只怕要忙乱好一阵子,此时若能有长辈在旁帮衬,实是再好不过。”

其实谢笙提出这样的想法,并非只是想着叫周氏夫妻帮着带孩子,更多的,还是真心把周氏夫妇当做自家长辈,所以不愿意他们这样的年纪还自己孤单的生活。

当初两人体弱,时不时就要病一场,还是在谢笙强硬的帮着两人搬到自家之后,家里多了人气,又有孩子缠着,两人的身体才好起来。

如今要是再放两人回去过那样的日子,谢笙是必然不肯的了。

等温瑄这边说完,谢笙见两人还有些犹豫,忙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我与阿瑄得了两个小的也有两三年,如今去了蜀州,没个三五年是回不来的,便想着是不是等到了蜀州之后,再要个孩子。”

一听谢笙这话,周老夫人直接拍板:“成,趁如今我们两个老的还能动弹,也回蜀州看看去,只怕当初开的荒地,如今又一片野草,还有当初的老朋友,也不知道还在不在。”

见周老夫人已经答应下来,本就有些意动的周老爷子,自然也就半推半就的应了。

等应下之后,周氏夫妇就对回去蜀州这件事显得比谢笙夫妻还要热心和兴奋,甚至连一干要准备的东西,周老夫人也收拾得齐整。

温瑄跟在后头转了两天,发现自己完全插不上手,索性便先写了帖子,将此事告诉谢侯李氏等人。

谁料到了真正启程的时候,李氏因着谢侯之故不能来,谢麒和朱红玉却是带着元宵一同跟了来。

谢麒身上如今并没授官,倒没有太多限制,朱红玉自离开蜀州,也有十来年不曾见过自己父亲和弟弟。

当年心里对父亲有怨,如今自个儿有了新的生活,又为母亲报仇之后,那往日种种,似乎也都烟消云散,趁着如今有机会,让汤圆见一见外祖父,也是件好事。

远在边关的朱弦听闻此事后,随回信附赠了三个小萝卜头,一个个皮实得很,总围在两个小女儿身边讨好,气得谢笙恨不得能把三人给扔出去。

城楼上,严瑜换了一身锦衣,目送谢笙一家子远去。

严世孙站在他身边道:“往日我还不觉得,如今见子和出远门,想起不知多久才能得见,就觉得心里不得劲得很。”

严瑜觑了他一眼,才道:“很快的,至多六年,不急。”

等看严瑜起身回宫,严世孙才撇了撇嘴,轻声道:“六年,谁知道到时候回来,是个什么光景。”

第238章 更新

蜀州在谢侯时, 便已被拔高到中州之地, 只前些年谢侯走了,又经三任刺史,才渐渐没落了些。

如今谢笙回来,在走访了解了蜀州的情况之后, 因地制宜, 进行了新的规划, 并对一些陈弊进行了改革。原本已渐渐老去的蜀州,又焕发出新的生气与活力。

近两年蜀州渐渐好了,谢笙又写信请了几位大儒前来游览。

借着周老爷子和李翰林的余荫,这几位自然很给面子, 游览过后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赋。

凭着这些人的名气,再加上谢笙自己的力推, 蜀州, 这个往年在许多人眼中的凄凉之地,立刻在人文圈子里引领了新的风潮。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蜀州, 似乎就不能自称为当朝名士。

“老人家,今儿这是什么大日子, 怎么我瞧着你们都这样高兴?”

掌篙的老人家一看船上客人做儒士打扮, 又听得他口音,就知道这必然是被吸引而来的外地人,便喜气洋洋道:“客人不知道,昨儿才传了消息出来, 刺史大人新得了个儿子呢!”

“不过是新得了个儿子,也值得你们如此?”说话人又道,“你这样欢喜,我们还以为是你家里有什么大喜事呢。”

船家闻言连忙摆手道:“谢大人家的喜事,才是真正的大喜事,我就是一介小民,怎么能比。”

待到说完,船家又正色道:“我们蜀州从来生活艰难,每年饿死的人不晓得有好多,连我个人的兄弟姊妹,都没了好几个。”

“当初的蜀州,是真的苦啊,是谢大人和小谢大人改变了蜀州,叫我们吃饱穿暖,才有了如今的蜀州。”

“两位谢大人,就是咱们蜀州的大恩人!如今小谢大人后继有人,我们当然是高兴得很!”

两名文人听了这话,看着往来船夫脸上不掺假的笑,甚至还有人直说是要去庙里烧香,求菩萨保佑小谢公子是和小谢大人一样聪明的小仙童,不由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惊诧之色。

“刘兄,你瞧这蜀州刺史如何?”

“再看看,”被称作刘兄的人说完又道,“赵贤弟可有什么打算?若没有,不如咱们同游一番蜀州城?”

赵学子正没什么计划,此时听见刘学子的话,自然同意。

两人把臂同游,在看到蜀州繁华之后,险些以为自己回到了京城,这样的盛世之城,他们鲜少在别处见得,没想到在如今的蜀州,竟能得见。

“这谢刺史,是位能耐人!”刘学子眼中不知从何时起已带了些向往之色,“如能与这样的人相交,必是今生一大美事。”

赵学子听罢此言,深以为然,甚至有了在蜀州长住下去的想法。

像这两名学子一样的文人还有很多,甚至还真就有不少人就此住了下来,他们在谢笙的支持和蜀州富商的支持下,甚至建了一个新的书院。

书院落成,谢笙又派人广而告之,自然引得更多学子趋之若鹜。

只要这书院能够长久的开办下去,蜀州出去的能人便不会少,蜀州的人气自是只有升的,没有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