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一家人岂有不明白伍老头一家的打算,完全把他们家当肥肉,老是想着咬上一口。
所以只要是伍老头家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女过的寻常生日,哪怕他们送信来,采薇一家也都置之不理。
但是像伍老头这种老人的寿辰他们还是会备礼过去的。
两壶杜康、两个尺头、两百个鸡蛋、两包点心,钱么,当然一文钱不会给!
伍老头一家有些不甘心了,他们要来要去也没有要到多少东西,可也不敢再明目张胆的去济生堂找伍大夫的麻烦。
这天,顺杰在镇上闲逛,见有人把别人送给他家老人吃的补药卖给药铺,不禁灵机一动,撒丫子跑回去,激动的对伍老头夫妻两个说,他找到了从伍大夫那里多要银钱的办法了。
伍老头夫妇两个一听也都很激动,问是什么好办法。
顺杰道:“墨涵不是开着个药铺吗?爹娘正好年纪大了,就说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大夫说要多吃些补药,叫墨涵每个月把那桂圆、红枣、人参、灵芝、冬虫夏草、天麻、黄精、鹿茸各给两斤爹和娘补身子,我们只是要些补药,谅来墨涵也很难推辞。”
母子三人对视了片刻,都得意洋洋的哈哈笑了起来。
第二天,章氏去了济生堂,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对着伍大夫哭诉,说是伍老头夫妻两个年纪大了,毛病全都找上身了,昨天带着他们两个去看过大夫,大夫说,是些老年病,只需吃些补药就行。
说到这里,章氏哭的越发狠了:“孩子他大伯,你又不是不知道,你那几个兄弟都没本事,赚不到钱,我们哪有钱给老两口买补药?所以只得厚着脸皮来大伯这里要些补药回去给老两口吃。”
采薇从外面走了进来,冷冷道:“守着多大的碗就吃多大的饭,儿孙没那个本事就不要学富人家养什么生。
伍老爷子和伍老太已经算是够享福的了,最起码不用下地劳动。
乡下像他们这样年纪的老人,谁不是还在田地里挣命讨吃喝,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谁想到要保养了?”
章氏正哭得声泪俱下,猛然间听到采薇的声音,吓的眼泪都收住了,心里想着,完了,这贱人来了,铁定要坏事了。
脸上却陪着笑道:“县主这话不错,只是我们做儿孙的想尽孝,不能眼看着老人身上有病痛不闻不问,再说,吃补药能够延长老人的寿命,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可都不是冷血之人啊!”
采薇冷冷一笑,知道章氏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之话是说给她听的,暗指她就是冷血之人。
伍大夫的脸色当时就黑了下来,正要斥责章氏几句,就见采薇暗暗对他使了个眼色,于是暂且忍了怒气,闭了嘴。
采薇在一张椅子上坐下,笑着道:“难为你们有这份孝心了,县里大马河那里有人拉纤,一天二十文的工钱,你可以让你男人和你男人的两个弟弟去县里拉纤。
一天下来就是六十文钱,一个月下来就是一千八百文钱,什么补药吃不起!这不就全了你们想尽孝的心吗?何苦厚着脸皮来别人家讨要,别人还不愿意给!”
章氏一听白了脸,嗫嚅着道:“如果家里的男人都出去拉纤去了,地里的活谁干?”
采薇嗤笑着:“这就奇了,他们去拉纤,家里的活儿当然是你们妯娌三个干!难道还等着伍老爷子和伍老太干吗!”
然后意味深长的看着章氏:“难不成你们妯娌三个都不想干活儿?只擎等着吃?”
章氏连忙解释:“不是我们不想干,是我们干不了啊。”
采薇更是不屑一笑:“有什么干不了的!当年我娘一个女人家就可以种好多亩地!我娘从小还是出生官宦人家的大小姐呢,你们从小就是干着农活儿长大的。
我娘都能干的活,你们干不了?谁信!只是愿不愿意干罢了,可见你们说要行孝,那全都是骗人的假话,只是想打着这个名义,从我父亲手里骗些补药过去罢了。”
章氏当着那些在济生堂看病的病人和陪同来的病人家属的面被采薇戳穿目的,脸上红白交替,尴尬死了,只得掩面而逃。
伍大夫脸上有些挂不住,就他伍家的人三天两头耍些心眼,想来算计他家,害得他都要无颜面对林氏母女三个了。
好在林氏贤惠,对伍大夫仍是尊重有加,只是她娘儿三个背着伍大夫议论起伍老头一家人来,也都是一脸的鄙夷,不齿地叹道:“这都是些什么人呐!不想办法自己多挣些钱,老是想打别人的主意,而且每打一次主意,又都被戳穿,还不肯接受教训,还要来,这脸皮该得多厚!”
再说章氏逃回家里,把采薇戳穿他们的计谋说于众人听,一大家子人黑着脸,除了唉声叹气,别无它法。
☆、第六百一十五章派人探望(第一更)
本来伍老头他们是想要章氏特意去济生堂当着那些病人和病人家属的面向伍大夫哭诉,伍大夫肯定拉不下这个脸来,必定会给补药让章氏拿回去,给伍老头老两口补身体。
因为伍大夫如果不给补药的话,恐怕会被那些病人和病人家属认为他性格实在冷血,对他的名声不好。
可现在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采薇当着那些来看病的乡亲们的面三言两语戳穿他们的真面目,反而让他们又一次成为乡亲们的笑柄和鄙夷的对象。
伍老头嗒嗒的用力猛抽了一阵旱烟,然后抬眼看了一眼自己的儿孙,眼里闪过狐狸般狡诈的光芒:“咱们也别气馁,也别心急,这段日子咱们先消停消停,等过几个月采薇那个死贱人出嫁之后,咱们再去找墨涵要好处,我就不信采薇那个死贱人都已经出嫁了,她的手还能生得那么长,管她娘和她父亲的家事?”
众人都默默的点头,凡事也只有等到采薇出嫁以后再说。
转眼就到了八月桂花香的季节。
今年老天爷作美,整个辽东都大丰收了,家家户户的收成都不错。
采薇和陈沐风两家也是如此,光粮食这一块他们两家都赚了不少。
特别是两家种了不少珍稀的水稻,更是卖了高价。
碧梗米、胭脂米、黑米、还有几种优良香米采薇都一一尝过一遍,虽然是米,果然比普通的米要好吃不知多少倍,即便不配菜,都能吃上好几碗,这几种米熬粥也特别好喝。
于是采薇命包管家给苏府、陆府各送去了五百斤,又单另给苏卓然送了两百斤去。
苏、陆两家也都回了丰厚的回礼。
采薇还给两个舅舅家一家送去一百斤米。
想着远在另一个县当县令的林元锦,采薇又备了各种优质米一样三十斤派包管家亲自给林元锦送去,并且一定要交代林元锦,这些米只给他一个人吃的。
自从端午节后,林元锦赴任离开了五福镇,采薇就和他基本上断了音讯。
有时有相熟的人要去林元锦所在的那个县,采薇都要拜托那个熟人帮她留意打听一下林元锦在那里过得好不好。
那些人带回来的口讯,都说还过得去,可采薇心里仍是有一些不安,所以这次特意借着送米给林元锦尝尝,派包管家去打听打听林元锦的近况。
包管家有些年纪了,阅历深厚,而且以前也是在官宦人家当管家,做事沉稳细心,派他去打听,必定会打听的一清二楚的。
这时林翠儿那里双喜临门,首先是林翠儿的相公徐哥儿今年终于考中了秀才。
去年他也去考了秀才,但是没有中,可今年中了,而且考得不错,排名在中上等,因此达到了领禀米的条件。
古代考秀才,不是你考上了秀才,就一定能够领到禀米,而是成绩达到一定的水准,官府才给你发放禀米。
徐家虽然不是大富之家,但绝对是殷实人家,虽然并不缺这两个人口粮的禀米,但这是个荣耀,证明徐哥儿的学问是过得去的,这个学问,如果去学馆里应聘,人家是愿意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