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侯门医妃有点毒(1537)

作者: 我吃元宝 阅读记录

“朕舍不得让你孤零零一个人。”

“说的也是!我要是做了太后,肯定不能改嫁。你要是做个鳏夫,却可以广开后宫,再立皇后。”

“胡说八道!你是故意气朕,把朕气死了,你就可以改嫁。你做梦!”

顾玖抿唇一笑,捏捏他的耳垂,“心情好些了吗?”

“气都快被你气死了,哪里能好。”

刘诏中气十足,看来已经恢复了精气神。

顾玖笑眯眯的,对付刘诏,什么安慰话都没有用。

唯一的办法,就是刺激他,激起他的斗志。

刘诏吼了几句,顿觉肚子饥饿。

也不管饭菜是否冷掉,拿起筷子就开吃。

“太素!分量也不够,吃都吃不饱。你是在虐待朕吗?”

“守孝期间,当然只能吃素。至于分量,你要是没吃饱,我就让人送一个食盒进来。”

“赶紧送来,好歹放点油。”

“知道!”

刘诏胃口很好,一口气吃到七分饱。

他还想吃。

顾玖拿走筷子,不许他吃。

“你饿了一天,岂能暴饮暴食。年龄不小了,也该知道养身。”

刘诏偷偷抱怨了几句,罢了,七分饱就七分饱。

他恢复了精神,开始露面处理朝政和丧事。

兴庆宫上下,朝堂上下,全都松了一口气。

帝王无事,大周江山必定无事。

第1080章 皇帝皇后的决心

景明八年,盛夏。

南方战事如火如荼。

大周军队长驱直入,一口气拿下五十座城池。

杨季的声望,一时间风头无两,无人能及。

为了配合海外开拓计划,在皇帝同皇后的强力推行下,朝廷颁布了一些列关于土地买卖的制度。

在过去,土地买卖,只要有钱有权,可以肆意购买。

也就是常说的土地兼并。

朝廷几乎是没有有效的手段防止。

那些逼良为奴,逼良为娼,逼出人命的种种事件,九成以上根子都在土地。

比如,天灾年间,豪族哄抬粮价,打压土地价格,并且搞什么粮食饥饿营销。

虽然他们不懂饥饿营销理论,却不妨碍地方豪族采取此类手段。

而且,天灾通常伴随着疫病。

一边是田地绝收,饿肚子,一边又是各种病,万一还要缴纳赋税完成徭役,其惨烈程度,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人间惨剧。

结果就是,大富变小富,小富成穷人,穷人就只能卖儿卖女。

只要天灾持续半年以上,卖完儿女就该卖土地。

而且价格极为低廉。

地方豪族,就会趁机大肆购入田地。一个村,一个亭,一个乡镇,甚至一个县,大半土地全都落入一个家族的手中。

豪族恒强,小民破产。

破产的小民,好一点做佃户,替大户人家耕种,求个活命。

次一点,卖身为奴,或是逃荒做流民。

只要不回到户籍地,官府就没办法从他们身上收取赋税,征发徭役。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逃荒。

至于卖身,不是你想卖就有人买。

大户人家买人,通常只买小孩,培养几年,就能干活还忠诚。

少男少女也行,买来就能用。

上了年纪的人,比如三四十岁男男女女,没有哪个大户人家会要。

就算不要身价银子,只求一碗饭吃,白干活,大户人家都不乐意要。

……

还有一种常见情况,不一定要等到天灾。

天灾不是年年都有。

但是每一年都有购买土地的需要。

豪族发家之初,通常是这里买几十亩田,那边买几顷土地。

越买越多,但都是东一片,西一片。

这个时候,豪族就想着将名下的土地连成一片。

想想那个场面,有客人来,自己指着一大片土地,说一句:“这里的土地全都是我的。”

听听,多豪气。

阻挡在各片土地中间的别人家的土地,就显得格外碍眼。

怎么办?

买啊!

可是没人愿意卖。

家里没困难到吃不起饭,大部分人都不会卖土地。

即便有困难,也会先想别的办法。不得万不得已,没人会轻易卖掉手中的田地。

祖上攒下来的土地,精心侍弄几十年的土地,好不容易把瘦田养成了肥田,凭什么因为你想买我就得卖。

这个时候,一个想买,一个不想卖,矛盾产生。

怎么办?

豪族养的混混流氓,就派上了用场。

各种阴私手段齐上阵,逼得人不得不卖土地。

类似这种强买强卖,千百年来,每天都在上演。

仇恨,贫穷,宗族冲突,各种天灾人祸,很多时候根子都在土地。

……

景明八年,皇帝和皇后酝酿多年的新土地制,冲破重重难关,经过各方妥协,条款进行了补充修改,终于出炉。

从景明八年八月初一开始,凡是大周良民,不分农工商,每个人名下最多只能有一百亩土地。

奴仆名下,一个人只能有十亩土地。

在这个标准内,十税一。

过去购买的土地,只要个人名下没超过一百亩,皆可享受此税率。

凡是超过亩数,在一倍范围内,统统课税十税五。

超出一倍,税率递增。

比如一个人良民,名下有一百二十亩土地。其中一百亩,十税一。

多出的二十亩,十税五。收获一百斤小麦,就得缴纳五十斤粮税。

读书人另有规定。

秀才功名,名下土地上限是一百五十亩,萌二人。

也就是说,除秀才本人外,家里有三个人可以同时享受拥有一百五十亩土地,十税一的福利。

举人,进士,逐步递增。

做了官,比如中书令陆大人,百官之首,他名下最多可以拥有二十五顷土地,十税一,萌二十五人。

……

伴随着土地法的颁布,还有新出炉的奴仆法。

条条框框甚多,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公告一出,瞬间让整个天下都沸腾起来。

大街小巷,秦楼楚馆,茶楼酒肆,全都在讨论新的土地法。

报业司第一次大规模出动,要求天下所有报纸刊登土地法和奴仆法条例,并且刊登条例释义。

同时三和快递,少府钱庄,四海肉菜店,等等商业机构,也加入了这场宣传大战。

他们深入穷乡僻壤,深入山沟沟,同当地村民解释新的土地法。

以免有人借着信息差,浑水摸鱼,胡搞瞎搞。

各家报纸都推出专题报告,连做三个月的专题不成问题。

这就意味着,接下来三个月,所有的新闻都要为土地律法让道。

千百年来,人们最最珍惜的是什么?

不是生命,而是土地。

上至皇帝,朝廷高官,下至乡农小民,都在为了土地奋斗。

皇帝要开疆拓土,占领更多的土地,或是守住祖宗打下的疆土。

朝廷高官要为家族背书,大肆购买土地,越多越好。

小家族变大家族,大家族变豪族,豪族变世家,世家影响朝廷……

这是一条无限上升的通道,没有人愿意舍弃。

乡农小民,早出晚归,辛辛苦苦,无非就是想买几亩土地,为孩子们攒下一点家业。

就连大商贾们,赚不完的钱,还不是一直买买买,买进足够多的土地。摇身一变,从商人变成地主士绅。

现在,大周不限制商人子弟科举。

只要身份是良民,别管士农工商,都可以参加科举。

甚至连宗室子弟都可以参加科举。而且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考出了七八个秀才。过几年说不定还能考出几个举人进士。

也就是说,商人已经没必要改变自己身份。商人的身份不影响孩子科举。

但是依旧有很多商人沿着祖宗的习俗,在买买买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这么多人买入土地,必然要有同等面积的土地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