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坚强的炮灰在古代教书(116)

作者: 凤阿凤 阅读记录

傻姑子递着信,点点头。

许珍问道:“找到没?”

傻姑子摇头。

许珍又问:“你怎么和我家那位一样,都不会说话。”

傻姑子张了嘴,发出沙哑声音。

许珍叹气说:“哎你回去吧,对了记得帮我照顾好我家小叫花,别让她受伤了。”

傻姑子点头,转身瘸腿离开。

许珍看着那人身影,又想到小叫花在长安的势力,逐渐意识到,小叫花羽翼已经丰满,若是再给一阵风,便能飞了。

这阵风该从何而来?

许珍内心隐隐的意识到了什么,但她不再深思,先打开战报信件查看。

这些信不少是各地的学生送来的,有半年前的,上头是对许珍押题的感谢,也有最近的,其中包括葛喜儿的,还有李三郎的。

葛喜儿的书信内容话不多,只言片语写道:“许珍吾师,今日长安腹背受敌,我能力有限,只能退而守住岭南地区。望先生保重。”

许珍想到,书中葛喜儿成为二号反派,可不就是从岭南发迹的吗。

一切果真还是沿着既定轨道,开始了。

李三郎送来的信写的则比较长,里头说他和祖父占据淮南,想要将皇帝救出来,可是兵力不足,粮草不够,只能暂时养兵蓄力,等待时机到来。因此想要问问许珍,该如何是好。

许珍回信写道:“等着,粮草我这有,你借兵力给我就行。”

后面还有几封书信,许珍拆了,果然全都是关于长安大事的。她挨个回信。

好不容易全部写完,小叫花终于从战场回来了。

荀千春拉开帐篷的时候,战火隔着十万八千里轰的炸开,滚滚烟尘燃起灰色的云,四面八方的飞洒,几乎要钻入军帐之中。

许珍忙说:“快快快把帘子拉上。”

荀千春脚步快了些,拎着两桶水踏入帐中,回身将帘子紧密无缝的拉起来。

外边吵闹被隔绝,只剩帐中一片温暖。

许珍已经换了一身轻便的衣服,荀千春身上站着灰土和血气,站在门口看着许珍,不走过来,直接褪了半边衣服,开始擦身子。

许珍看她这样,觉得奇怪:“你平时不都是进来擦的吗,今天怎么站门口了?”

荀千春面色没有多大变化,只是隐约有些不乐意。

许珍又问:“你是不是不开心?”

荀千春沉默着,依旧不说话。

许珍说:“你再不说话,我晚上就自己睡地板。”

荀千春停下动作,抬头看许珍,微微蹙眉,这才说道:“先生,前几日嫌弃我碰你。”

原来是这事。

许珍顿时笑了起来:“我那哪里是嫌弃你。”

荀千春垂着眸子,继续擦拭手臂。

许珍解释道:“我不是怕你疼吗。”她看起来说的轻松,内心也不好受,赶忙招招手,让荀千春走过来,见荀千春不过来,只好自己走过去,蹲下身子,和荀千春小声说道:“我这几日,可是想你想的死去活来的。”

荀千春闻言,抬头看了眼许珍,桃花眼中绽放出一抹春光,很快又压了下去,她眼中含笑,语气平淡的应了声。

许珍问道:“你还不开心呢?”

荀千春说道:“开心。”

许珍说:“那你给我笑一个。”

荀千春不笑。

许珍不管怎么逗她,荀千春都在矮凳上坐定,不肯笑。

许珍只好和她继续说如今天下划分的事情。

“你可知当年天下三分初期的事情?”许珍说道,“宠妃的挟天子令诸侯,学的正是曹操,她如今从道义上占据了优势地位,她只要手握圣上,那么说什么都是对的。”

荀千春点点头。

许珍又分析说:“当年汉献帝的老丈人董承,为了推翻曹操,假做衣带诏,就是将一封不知真假的诏书藏在衣带里头,说自己是受了汉献帝旨意,才进攻洛阳,攻打曹操的。”

荀千春将擦身子的布放进水桶中,认真思考一会儿后问:“先生也想用这个方法?”

许珍笑着说道:“也不是一定要衣带诏。”

荀千春等着许珍继续说。

许珍说道:“如今虽说百家争鸣,可依旧是儒生占据上风,因此必定要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对普通百姓,可以用‘宠妃祸乱长安’的理由,可面对天下人,则还得有个更好的说法。”

荀千春问:“先生有什么好主意?”

许珍正要说话。

外边猛地传来一阵猛烈的哒哒马蹄声,随后是重物落地的声音,周围人声变得嘈杂,许珍等了会儿。

外边响起耳熟的声音:“许先生可在?我带黄金来见你了!”

第67章 六十七个宝贝

许珍愣了半晌, 反应出外头是谁后,随手丢了件袍子给小叫花,出门迎接。

外边站着的竟是老妪。

老妪身穿便服, 是出自街边地摊的廉价麻布衣衫, 四周衣摆全是毛糙线头,裙摆看起来已经历经风霜,沾了灰土。

可身份牌子彰显她的不同身份,引来周围人四处观看。

许珍连忙邀请老妪进军帐,并问道:“妪,你们怎么来了?”

老妪站在门口,继续说道:“想请先生卖我一筐良策。”

说完后, 身后有人将装满黄金的箱子搬到了军帐之中,老妪行礼,这才走了进来。

她入内瞧见荀千春坐在矮凳上, 面容冷淡, 不由愣了愣, 但她很快意识到,这两人是不可能分开的,应当是这个胡人在此从军, 许珍才跟了过来。

老妪内心一边感叹两人情谊,一边坐到竹席上说道:“先生, 我就开门见山的直说了,如今宠妃当道,皇子们不成气候, 我如今逃了八百里路,想问问先生,该如何是好。”

许珍正要说话,荀千春倒热水放在两人身前案几上,搬了矮凳,坐在许珍身边。

许珍侧头冲她嘿嘿笑,接着拿起来喝了口,热腾雾气充斥她的脸面,她问老妪:“妪为何找了我?”

老妪道:“先生博学多才,但你可能不知,如今搅的天下大乱的,多是你学生。”

许珍一口茶差点吐了出来。

这种事情,她、她还真不知道。

“我知道葛喜儿与李三郎,都是为国奋斗的,其余还有什么,我就不知道了。”许珍直言。

老妪又说了几个人的名字,都是来自青龙山书院与鸿都学馆,准确来说算不得是许珍学生,可的确经受过许珍教导。

许珍继续喝茶,假装什么也不知道。

她心里是真的苦啊。

千辛万苦在一群反派中求生存也就算了,如今反派竟然还是造反了,只不过看起来是比较名正言顺的造反。

许珍无话可说。

老妪拉着许珍开始聊天下。

当今天下乱象横生,起兵造反的千千万万,能成气候的不过少数,妄图谋朝篡位的,与势必保全帝皇的,以及殿堂之上的宠妃,彼此隔岸观望。

老妪说道:“我现在跟着郡主奔走,但还想有朝一日,能回长安。”

许珍点点头说:“长安是你们老家,当然该回去。”

老妪道:“可惜太难,活着已经是极为不易。”

许珍没说话。

乱世之中,谁不是如此,原本一群安乐窝的被强行送入混乱场所,又有几个能挺身而出,而不是戚戚哀哀的等待救世主出现。

老妪说完,重复道:“先生,郡主说我该带银钱来,我如今带了,你不妨卖我点计谋吧。”

她神情恳切。

许珍喝茶不语,暗想:这郡主怎么这么看得起我?

老妪不由的喊:“先生,此乃国难。”

国难?确实是国难。

因为再过不久,或许就要换国号了。

许珍喝够了茶,问道:“你觉得什么是国?”

老妪不知许珍问这话的意义是什么,她思考片刻,没有说话。

许珍直接替她说:“宠妃掌控之下的可以算国,两三人划了土地的也可以算国。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我们想要的,都是政治清明,可谁能保证郡主上位,政治就能清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