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在古代行商这些年(6)

作者: 手帕望明月 阅读记录

而现在周媳妇愿意打这个冲锋,宋菽求之不得,立刻答应了。

周媳妇没料到宋菽能这么爽快,也是一愣,随即又把鸡蛋往宋菽手里推,这回宋菽收下了,还主动说,如果周二娘没人照顾,可到他家来与五娘六娘作伴。

“这真是太谢谢了。”周媳妇松了一口气,“那馒头的价钱……”

眼看这买卖有望,周媳妇立刻问起了价钱,她打定主意,就算馒头贵些,只要她拿得出,必要做这门生意。她家劳力有限,光靠种地根本养不活自己,肯定得做些其他营生。宋菽的馒头能在她们村引起这么大的反响,相信在县城也会有销路的。

她一定要抢在别人之前,在县城打开销路。

“周婶子这话倒提醒我了,忙了这半天,也没跟大伙说说价钱的事。”宋菽笑,脑子里飞快转着,昨天他琢磨过大致的价格,此刻若要卖给村民,必得比给县城的价便宜些。

这时又有人家要来出工换方子,听到宋菽说起价钱,也纷纷感兴趣,他们私下也琢磨过,觉得这东西新奇又好吃,怎么也得跟柳家的蒸饼一个价,就算里面没肉馅,也就稍微低一点,毕竟蒸饼处处有不算柳家独门手艺,宋菽的白馒头却是闻所未闻。

“一文钱四个,五文二十个。”宋菽斟酌着开口。

今年的小麦大约五十文一石,一石有一百升,一升大约能做五个白馒头,单单麦子这块成本是十个馒头一文钱,另外还要煮碱水的草木灰、水和柴禾。这个价格大约能有三四成利润,这若在现代,卖馒头绝没有如此暴利,可在这里这是稀罕玩意儿,贵一点太正常了。

周媳妇和刚来的几人一听,一时没人说话。

柳家的蒸饼一文钱一个,按他们之前的推测,白馒头至少也是一文钱两个,却没想到宋菽给出的价格只有他们预想中的一半。

这么一来,本来只想学做法的几人,也动起了买卖的心思。

只是这现钱,却不是家家都有的。

宋菽本拿不准自己给的价格是否合适,但看几人脸色,知道这价格是没问题了。他又继续道:“若无现钱,也可拿麦子换。一斗麦子可换二十个,一升换两个,一斗草木灰也可换一个。”

“此话当真?”几人一听,高兴坏了。

若是他们祖父辈时,拿粮食换东西还很常见,可现在除非邻里间偶尔互换有无,其他时候要买什么,多是用现钱,连绢帛也越来越少用了。

宋菽肯用麦子换,无疑给了他们很大方便。

只是宋菽拿了麦子还能用,这草木灰要来干嘛?这疑问只在大伙心里闪了一下,立刻就被抛之脑后。

白馒头的售价也迅速传遍了全村,甚至邻村也有不少人得到了消息。宋家今天的第一批馒头蒸好时,已经有人背着草木灰兴冲冲地赶来了。而当这漫长的一天结束时,宋菽总共收到了整整三十六斗草木灰,多得灶间都堆不下,放在正屋里与他作伴。

睡前,宋菽瞪着这一篓篓灰,把今天早上的自己骂了十七八遍。

作者有话要说:【恭喜白馒头嘉朝总代宋菽喜提草木灰三十六斗。】

谢谢支持,么么哒~

第5章 第五桶金

丑时一刻,宋菽打着呵欠从屋里出来,夜风一吹顿时打了个寒颤。到得作为馒头作坊的邻屋,周媳妇已经背着背篓等在那儿了。

宋菽的馒头作坊已经开工近十天,从第一天起,周媳妇便每日丑时从他这里换好馒头,背去县城给在城里做买卖的周大郎。听周媳妇说,馒头在县城很受欢迎。

第一天,她只换了一斗麦子和两斗草木灰,共二十二个。

第二天,她换了三斗麦子。

现在,她每天都要换上五斗麦子,结结实实地堆满她新做好的大号竹篓。若不是竹篓只能装下这点,她恨不得每天背上两三百个。

一百个馒头怎么也得十多斤了,她一个妇人,每天要背着它们走上两个时辰山路,有时还要捎上一些柴禾,回来时也多半背着从周大郎处拿来的草木灰、麦子等物。这么一个来回,就是八个多小时,而她白天还得干活。

宋菽光想想,都不得不佩服她的毅力。

“二娘还乖吧。”拿馒头的功夫,周媳妇又问起她的小女儿。

这些日子,她为了挣钱连照顾闺女的功夫都没有,全倚仗宋家的几个小娘子照看。

“她若是闹腾,打几下就是,不用顾忌。”周媳妇每次都会这么说,她当然不是不心疼女儿,只是放在别人家,总不能太给人添麻烦,只好委屈闺女了。

“周婶子放心,二娘很乖。近来家里忙,有时五娘六娘都不得闲,反倒要你家二娘替我们照看七郎了。”宋菽道,这倒并非客气,馒头工坊运转起来后,除了周媳妇还有不少人来买,每天光做馒头都忙得飞起,疏忽了几个小的也是常有的,幸好他们还能互相作伴。

周媳妇天天在馒头工坊做工,有多繁忙她心里有数,听到自家二娘没有给人添麻烦,反倒还能帮衬些许,心里也是安定许多。

“白天若得闲,婶子也可来我家看看二娘,耽误一会儿功夫不打紧的。”宋菽说,娘要看女儿天经地义,他倒不计较这么些时间耽误的活。

可周媳妇却计较得很。

“不用不用,你已经捡了轻省的活给我,若我还耽搁时间去看闺女,岂不是太不识好歹。”

宋菽为她做的一些小调整,周媳妇都看在眼里,所以她白天上工时片刻也不敢耽误,就想多做些活,好对得起宋菽给的方子。

宋菽也不再多劝,帮着她把晚上新做的馒头码好,麦子周媳妇已经事先送到三娘处了。宋菽送她到门口,目送她背着竹篓往村外而去。

周媳妇走远后,宋菽没回宋家小院,反而朝村子后的山里走去。

这会儿夜深人静,风也凉得厉害,快到村子边缘时,宋菽熬不住,从空间里找了冲锋衣披上。他的所有家当都在农家乐里,它能跟着一起来,真是非常方便。

他沿着相河逆流而行,河边长着一丛丛香蒲草,如今正值花期。

出了村子的范围,他沿着被行人踩出的小路进山,往野菜聚集的地方走去。

相河村的村民们除了自己种的粮食,最平常的食物来源便是山里的野菜,因此他们人人都晓得,山里的野菜哪里多。

野菜这东西长起来可没个规划,今年是这些,明年可能又换了一茬,就算挖出些从没见过的,也只能感叹大自然无奇不有,并高高兴兴地给自家餐桌上添些新品。

到了第一处地方,宋菽心念一闪,左手上多出一截红薯藤,右手多了一把锄头。

红薯这东西,好养活、产量高,相河村这带的粟米多亩产一石左右,麦子也差不多,而宋菽手里的这种红薯,亩产可高达四十到五十石,足足多了四五十倍,堪称对付饥荒的神器。

宋菽早想把这东西拿出来了,可左思右想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只好这么做贼似的半夜里偷偷出来种。

可惜,宋菽大概真没有做贼的天分,第一次作案就被逮了个正着。

他的锄头还举在半空,土刚翻完一半,红薯藤本在脚下不远,这会儿却已经被宋阿南捡起来,把玩了一番。

“这什么?”宋阿南问,周围黑乎乎的,也看不清他什么表情。

“?!”宋阿南不是该在睡觉吗?宋菽整个人都凌乱了,他要怎么跟人解释为什么他大半夜在这儿翻土,种的还是人家从来没见过的东西?而且他身上还穿着冲锋衣,手里这把锄头虽然长得朴实,但这是他刚新买回来的,条形码还贴着呢!

“你怎么在这儿?”凌乱片刻,宋菽打算先下手为强。谁都知道宋阿南话少,先在气势上压过他,量他也质问不出来。

“练功。”宋阿南清晰地吐出两个字,又反问,“你?”